写作即思考
活了一小把年纪、读了几十年书,才忽然发现,有关读书和写作,我竟然还有很多不懂的。我发现,读书不全是像学习课本一样,拿过来就从头读到尾。我发现,写作也不只是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
直到开始刻意练习,我才知道,写作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思考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训练是写作的真正基础和核心,这部分内容最重要,也恰恰最容易被忽略。
一、思考是写作的前提和核心
但凡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思考都应该在写作之前。因为写作绝不是写作材料的简单堆积,更不是流水账。作品要能传达写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要能让读者觉得有用。而这最需要的就是写作者的思考和再创造。
写作的过程就像是在雕刻一件艺术作品,初始时只有一个灵感。随着写作者思考的一点点推进,作品慢慢显示出大概的轮廓,然后还要经过写作者不断的精雕细琢,不断打磨才能最终呈现出她的模样。这时作品才有了灵魂,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而这样的作品才有价值。
同时,思考也是写作的核心。如果把文章比作连接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那么语言就是桥的原材料,而思考就是把材料组织在一起的骨架。没有思考,就没有逻辑和框架,文章就缺乏灵魂,仍然是一堆碎石块。
反过来,读者在阅读之后,也正是通过思考与作者进行链接,将思考所得用于生活,与作者互动并给出反馈,从而参与到作者的创作中来。也就是说,思考才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枢纽。
如果是致用类文章,就要能传达有用的信息,要体现出价值。写作者要将一些干货类的知识先进行思考内化,然后才能形成知识晶体提供给读者。读者再对知识点进行内化吸收,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如果是文学作品,写作者就要在写作之前进行构思,要在作品中反映什么样的主题,通过怎样的铺排,哪些人物详写、哪些人物略写,怎样设计悬念等,最终带给读者最好的阅读体验。而读者也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发现人性,从而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写作是思考的体现与升华
另一方面,写作也给思考带来出口,并让思考得以体现和升华。我们知道,只要稍有空闲,我们的脑袋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念头。尤其在读书、听课、看电影后,我们会产生数不清的想法和冲动。感觉有很多东西要说,一些杂乱文章的念头或知识点在头脑中乱串。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进行足够的思考,让这些新的知识和念头与头脑中原有知识建立连接,就像钩子一样钩住这些新的想法的话,他们就会很快溜掉。
就像韩寒在《后会有期》中的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没有细致的思考,没有写下来、内化行动的话,那这些道理就只能是听过而已,可能到最后,我们连听过这件事都会很快忘掉的。
在写作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通过思考,将新旧知识点建立连接,慢慢地,再由点连成线,最后形成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结构化思考,每一次写作都在重复这样的过程,久而久之,我们的逻辑和结构化思考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另一方面,通过写作,由于发散思维的需要,我们不仅会关联旧有的知识,同时还会关注一些原来没有注意到的,甚至是没有想过的事情。这样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或者说思考又得到了拓展和升华。时间上、空间上、逻辑上都得到了延展。
我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体会,看完一本好书之后,感觉收获很大,脑子里好像有许多话要说,可是真正动笔写下来的时候才发觉,只能写下来几句话,离一篇文章还差得十万八千里呢。
这个时候要做的就是先把这几个点写下来,不然很快就忘掉了,然后再把每个点进行扩充,列出自己能想到的论点,然后还要思考如何扩展材料,怎样论证,怎样建立开头的坡道,如何取名。
而且在写的过程中也还会产生新的火花,还要不断取舍。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不断地思考,一些想法开始变得明晰,文章渐渐也有了模样。这个过程远比单纯的阅读费力得多,当然,收获也非常大。
胡适先生在谈到自己在留学时代时的体会时讲到:“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一个人要有目的训练自己的写作,训练做笔记的系统化,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强迫一个人,对一项命题去组织他的感想,观念和知识。也就是说会强迫他去思考。这样会对他写作的题目了解的更清楚。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看也可以改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写则殆”。
写作路上,愿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