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家长必读)
每天三句话,教你育儿
性格决定命运,方法胜于说教
父母的本意都是为孩子着想,怕孩子受伤,或者出什么问题,因此很多东西替孩子做,这样做看似杜绝了危险的出现,减少了问题的产生,而实际上却夺走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力,造成了孩子的无能,进而会造成孩子责任心的缺失。
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的责任心,也是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培养的,孩子的自主意识也是在父母放手的情况下才逐渐养成的。所有这些优良品质、能力,都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基石,缺一不可。而这些都是在父母充分给孩子自由成长空间的情况下才可以获得的。
当然,父母怕孩子有危险、出问题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只要是在孩子安全的基本前提下,父母就应该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由孩子自主地去决定要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父母只提供建议,同时还应该教给孩子管理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才能养成良好的责任心。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呢?
1、家长要适当放手
要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家长首先要做到“适当放手”。出于天性,父母总是对孩子充满疼爱,不舍得孩子吃苦受累,这样很容易发展成事事包办的习惯。但是长此以往,孩子得不到锻炼,谈何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
因此,从孩子的成长角度出发,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教育的一些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要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培养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 穿脱鞋袜,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擦鼻常等。如果孩子做不好,家长可以提供帮忙,但绝不能全权代劳。
2、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培养孩子自立要从小做起,要从生活小事开始。孩子依赖父母的典型情形便是生活小事上处处依赖父母,哪怕力所能及的事也要父母代劳。而从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立也可以让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受益一生。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吃饭前帮妈妈摆碗筷,买菜时帮妈妈提菜,自己收拾书包等。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孩子便会养成自理自立的好习惯,自己的事情便会主动去做。从小事人手,让孩子自己慢地学习,慢地掌擺技巧。这些借做小事培养起来的品质会让孩子受用一生。
3、培养过程中要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
在教孩子自理自立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并且要适当地鼓励、表扬孩子。任何人做事都是一个从不会到会, 从不对到对的过程,更不用说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的孩子。在教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教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不会或者还是做不好。这个时候家长-定不能着急,更不能苛责孩子或者中途放弃。家长应该静下心来,看看孩子的进步,对此加以表扬,然后鼓励孩子继续学习,直到孩子完全掌握并且熟练。
今天三句话,您学到了吗?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分享在评论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