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成长励志读书

让焦虑离你而去

2019-04-07  本文已影响0人  GideonXX

焦虑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种负面情绪。怨恨、愤怒、暴力、抑郁是比较严重的焦虑反应,恐惧、失眠、自责、无故担忧也是焦虑的外在表现。尽管多数情况我们不愿意“焦虑”,但焦虑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恰恰也是身体自动调节和应对风险的正常反应。一生中大约会有五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应对焦虑。威胁来了,焦虑自然出现,威胁去了焦虑也随之消失。可以说,它只是应对威胁和压力的一种警报,是情绪和行为上作出的一种反应。人们接收到焦虑信号,迅速把注意力转向了引发焦虑的事实上,并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了。这都是正常的、有益的情绪反应。今天要谈到的是,那些长期存在、已经影响正常生活,甚至绑架生活的焦虑,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应对。

一、力戒灾难化思维方式

焦虑是什么?本质上是对某一个事物或一件事的担心状态。心理学上认为焦虑是非常强烈的情绪状态,当人们面临不确定状况时,他们无法对事件结果作出准确预测,也不能确保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时,焦虑就会产生。

最常见的焦虑是堵车时。回顾一下堵车产生焦虑的几种场景:你上班时间临近了,你带家人去逛一个景点儿时间有限,你需要准时赴一个约会,这时堵车了。你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上司骂一通,景点关门了,生意搞黄了。如果仅仅是这种担心,这就不是焦虑了。

焦虑是这样的(当然只是你的想象):上司骂完你还指示人事部门,这次进职提升就不考虑你了,而这次升迁又是说服未来岳父母的资本。这时,你手心出汗了,你不能集中精力思考解决方案了,你只盯着前车的轮子是否转动,甚至更严重的是你觉得人生毁了。

发现没有,焦虑产生于某一特定目的可能未达成时。而这时,你既没有达成这一目标的替代方案,也没有“因祸得福”的乐观态度,更没有把这件事看作成为人生万分之、甚至百万分之一的一小段,而是把它看成了人生的大部,甚至全部。这就是灾难化思维,也是最容易使人陷入焦虑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是“如果……怎么办?比如上了飞机,就容易想象,如果飞机坠毁了,怎么办?在家教育小孩,经常会想,如果孩子不听话,长大了怎么办?灾难化思维说白了,就是过度担心。处于这种思维方式的人,总是把后果想象的非常极端和恶劣。而实际情况是你想象的事情并不一定会成为现实。比如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现在不听话就一定会导致未来吸毒,走上歧途等极端事件发生吗?

如何改变灾难化思维的方式呢?第一步识别扭曲。比如说,你恐惧坐飞机,一上飞机,你就想如果飞机坠毁了,该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你首先要察觉到自己正处于焦虑中,然后陈述这个事实:事实是你认为飞机要坠落。第二步,质疑这个扭曲。飞机真的会掉下来吗?掉下来的概率有多大?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难道你就没有一点儿补救措施吗?当你问到这里时,其实压力已经缓解很多。因为,你觉知了你的过度担忧并不是事实。第三步,用符合现实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观点。这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估现实情况,从而让自己慢慢接受现实,走出焦虑。

二、多角度认识焦虑

多数情况,焦虑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还在于它成因的复杂性。有时候你在处理焦虑时,克服了一次行为上的恐惧,你觉得焦虑问题解决了,可下次出现其它的、另你害怕的人和事,你又会陷入焦虑之中,原因是你并没有认识到焦虑的全部。实际上,焦虑会影响人的整体,包括心理、行为和生理三个层面。心理上,它使人恐惧不安,主要是会让人陷入对死亡或发疯的恐惧。典型的例子是你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病症。行为上,表现出回避行为。不敢坐飞机、不敢当众演讲等。生理上,它会引起心跳加快、肌肉紧张、恶心反胃和出汗等身体反应。如果,你想从根儿上处理焦虑问题,必须同时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既要能够减少它的生理反应,又要能够消除它的回避行为,同时改变它内心自我对话的方式。

了解了焦虑的表现,还需要正视它的诱因。引起人们焦虑的因素很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是四种:长期诱因,包括你的成长环境、生理或心理缺陷;近期环境原因,包括失业、投资失败等突发或偶然性事件;神经生理因素;使焦虑持续的原因,包括肌肉紧张、消极的自我对话、错误的信念、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和缺少自我呵护的能力等。你要做的是察觉并区分出你自己的焦虑原因。比如,肌肉紧张也会引发焦虑。如果你经常某处肌肉疼痛,你就有可能处于焦虑之中,因为你会持续的担心。

还有一个因素也不得不提:即自尊水平低或自卑心理重的人容易陷入焦虑。为什么?因为自卑情结深的人缺少两样东西:一是感觉不到被爱,或者说缺乏归属感。二是感觉不到自己有能力,经常处于对事务无能为力的失控状态,或者说找不到价值感。所以,改善自尊水平也可以降低或减少焦虑。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给出的方法是“奉献”。他认为,人们终其一生,无非在处理三类关系:职业、社会和爱情。只有那些乐于奉献的人才会把这三类关系处理好,也可以称作为有意义的人生。特雷莎修女是这个方面的典范。据说,在她临死之前还在与看望她的人们开玩笑。她的一生无所畏惧,更谈不上焦虑。

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也容易解释。既然焦虑是面对不确定时的恐惧,那这种恐惧更多的是你独自面对时的反应。如果,你知道未来在面对任何威胁时,有人会一起和你分担和面对时,你还会很焦虑吗?应该不会吧。那些能与你共担风险的人们不正是组织、朋友和爱人吗?他们之所以愿意和你共担风险,不也正是你长期对“他们”的奉献吗?所以,对组织尽力、对朋友尽义、对家庭尽责,获得归属感、找回共同的“意义”,不仅会减少焦虑,而且也会降低你内心的自卑感。

三、应对焦虑的做法

《应对焦虑》的作者给出了九种应对焦虑的方法。放松身体,放松精神,从现实出发,正视恐惧,呵护自己,简化生活,停止忧虑,即刻应对等。这里提到一个方法叫做解离,也是其停止忧虑的本质,其中涉及一个概念——融合。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人的行为与自己的想法融合。你会相信这些想法,仿佛这些想法就是事实。另一种融合是指那些持续灌输给你、使你严格恪守的规定。比如,“我必须,我一定要,我应该”这类想法。你已经与这些“规定”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成了你的一部分。还有一种融合是内心不正确的评价,其实就是自责。有时,你内心会有一种声音不停的发问,“我没用,我软弱,我无力应对”。所以,如果与过多的负面想法融合,过多的规则融合,使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你就会觉得只能遵守这些东西。

解决融合的问题,需要学会另外一套工具——解离。解离就是脱离与无用思想纠缠的过程,停止与无用想法融合的过程。与思想解离,人们会认清思想的本质,他们不过是头脑中一串串文字和想象。

解离的第一步就是要觉察自己当下的想法,也就是要觉知自己正处于忧虑之中。比如,此刻心里要对自己说的话是什么?此刻我得出的看法是什么?如果你不观察自己,不去了解内心和自己说什么样的话,你往往很难发现自己被绑架,最后想法真就变成了事实。有个浅显的道理,假如你知道有个疯子喜欢骂人,有一天你碰巧遇到他。他指着你的鼻子骂你,你一无是处,你是个骗子,你是个小偷,你现在拥有的切,都是窃取来的。你会相信疯子的话吗?你根本不会相信,你甚至会一笑而过。可是,头脑中的那些负面想法,正如疯子的话,你竟然相信了,并察觉不出。所以,以后再有负面想法出现时,想想那个“疯子”,你就有了解离的资本。

第二步,问一下自己这些想法是否有用,是否能让生活更有意义,是否可行。不论想法真假,只论有没有用?比如,遇到“我对现在的工作很无力”这个想法时,先不管这个想法的真假,你要问自己这样谴责自己,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无用,那么难过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否应该停止难过,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如通过运动改善。这就是解离的过程。

总之,解离就是让我们放开无用的想法,不管那想法是真是假。如此一来这些想法才不会阻止你的人生。有一个技巧,当负面想法出现在脑海中时,把它们想像成电脑屏幕上的屏保,并变换字体颜色反复看。比如,“我很无用”这句话。当你这样做了,你就不会再把注意力放在是非和准确上了,你甚至会觉得这很可笑,自然不会当真了。还有一个技巧是让自己渺小化。试着把自己放在历史的长河中看一看,历史中那么多变化,那你这点事、你这个人又算得上什么呢?或者站在夜晚的星空下,感觉一下宇宙的浩瀚,宇宙中的你是多么的渺小。还可以去地铁里挤一挤,感受一下伙乌泱乌泱的人群。

最后,用正确的意识去替代无用的想法。每天念一遍如下句子:我在学着放下忧虑。每一天我控制忧虑和焦虑的能力都在提高。我在学习如何不加重自己的忧虑,学习选择平静而不是恐惧。我在学习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想法。我选择给自己支持,对自己有益的想法。焦虑因虚幻的想法而起,我可以放下这些虚幻的想法。恐惧思想通常都是夸大的,我随意中止恐惧思想的能力在加强。我对自己更有信心了,我知道我可以处理出现的任何情况。恐惧正慢慢消散,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感到平静、自信、安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