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文章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想法

助推大魔王:自由家长主义

2019-02-04  本文已影响24人  洪靖

助推是一种行为向导技术,帮助人们做出更正确的决定与行为。虽然立意良善,但助推经常引发论者担心。即便将助推限定为「对使用者手段的柔性干扰」,但仍有论者对此抱持怀疑,认为政府不应该介入人们的行动。换句话说,他们非常质疑助推背后的政治理念——自由家长主义(Libertarian Paternalism)

所谓家长主义,意指把政府之于人民同等于父母之于子女,政府应该告诉并指导人民如何行动,比较接近所谓「大政府」的概念。就家长主义来说,不干涉人民行动的政府是不负责任的政府。这和现今主流的自由主义完全相反。自由主义强调「小政府」,意即政府管得越少越好,而负责任的政府就是保障人民自由的政府。这两个十分矛盾的概念,却在助推理论中被整合在一起。

就 Sunstein 和 Thaler 看来,十分容易犯错的人们某种程度上如同孩子,因此政府应当扮演父母协助改善错误,而助推是十分有用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他们也强调,助推并不强迫,因此最后的决定权仍然在个人手里。换句话说,「政府柔性干扰人民的手段(而非目的)」,让两个矛盾的概念可以合在一起,成为自由家长主义。

助推的反对者非常不同意「家长」的部份。Sunstein 观察到,这些反对者经常使用一个理由:伤害原则(harm principle)。这个原则由哲学家(兼经济学家)穆勒(John Stuart Mill)于 19 世纪提出,意指「除非某人的行动必定或非常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否则政府不应该干涉那个人的决定和行为」。这个原则在现今社会中获得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所谓的自由民主国家。然而,这个原则是否真的能够用来反对助推以及背后的自由家长主义?

Sunstein 把伤害原则区分为两种版本,一种比较弱,一种比较强,前者为数众多,后者略有一二。Sunstein 首先回应弱版本的伤害原则,指出许多认为政府「非必要、不介入」的论者所持的理由,其实是:个人比政府更知道自己要什么,因此个人做的决定更能促进个人的福祉( well-being)。但是,如同许多行为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所示,人类多数时候只用「直觉」(脑中的自动系统)来下决定,并未真正思考,因此非常容易犯错 —— 例如在乎短期利益(抽烟抒压)超过长期利益(身体健康)。

换句话说,个人决定常常不能促进个人福祉。这正是 Sunstein 把伤害原则称为「认识(论)上的论证」的原因,因为这种论证在现实世界中很难站得住脚。Sunstein 认为,如果弱版本伤害原则的支持者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或增进个人福祉,那么实际上和助推的目标相去不远。在原订手段无法达成目标的情况下,就应该果断放弃那个手段。换句话说,对 Sunstein 来说,支持弱版本伤害原则的论者,其实没有什么太强的理由足以反对自由家长主义,反而应该支持助推来达成他们的目标。

比较麻烦的是强版本的伤害原则——为数不多的论者认为,无论个人决定是否伤害个人福祉,政府就是不应该干涉个人行动。Sunstein 对于这个立场略显无奈,因为这种立场容不下任何讨论,简单来说,就是「基本教义派」(原教旨主义)—— 说什么都没用。Sunstein 更进一步推论,这种对个人自主的「坚持」,以及对政府协助的「恐惧」,很可能是脑袋里「自动系统」的产物。当人们从小被教育个人自由很重要并且应该怀疑任何干涉时,就很容易对助推和自由家长主义做出「膝跳反应」—— 先抗议就对了。如此对自由的捍卫,似乎很讽刺地是种不自由的反弹呢!

* 本文(不含图片)刊登于台湾《週刊编集》第 14 期,2018.08.10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