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感情”是如何产生的》—原觉法师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9057954/b35783a47abe8018.png)
1、“心”的六种名称
我们有情众生,之所以自称是生命,就是因为有“心”。我们人类为了明白心,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心。因此,就方便起了很多名称,最常见的有六种:
一、心
“心”这个名称是最常用的,这个名称是从全方位的角度命名的。简单地说,“心”就是既有觉知,又能思考的那个“东西”。
二、精神
“精神”是站在能量的角度方便命名的。因为“心”是无形的,肉眼是不能直接观测到的。所以只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通过观测肉体的活力,来判断“心”的有无。身体健康就相当于能量充足,生命自然会充满活力。这样,站在“心”自身的角度,就会感觉精力充沛。这种充满活力的样子,与精力充沛的感觉就是精神。
因此,心就是精神。如果没有精神,心也就不存在了。
三、觉知
“觉知”是站在感性与理性,这两种功能的角度方便命名的。“觉”是站在感性的角度上;“知”是站在理性的角度上。
我们觉知到自己有“觉知”的这个觉知,既是能觉知的“东西”,也是所觉知到的内容。“觉知”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作动词时:就是觉知“外界”的动作,这属于无形的心理动作;作名词时:指的就是能够有觉知的那个“东西”。
“觉”与“知”是同时工作的。感觉到的时候,也就是知道的时候。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同样,没有知觉,也就不会有感觉。如果没有觉知,心也就不存在了。
因此,觉知就是心,心就是觉知。
四、识
“识”是站在记忆与知识经验的角度方便命名的。信息储存在心中,就称其为“识”。就像储存在仓库里的物品,平时都是在仓库里隐藏着的。识就是隐藏在心中的记忆内容,就相当于输入电脑内的信息。信息输入到心中,就可以当做知识、经验来使用了。而这个“知识”、“经验”就是识。
当我们觉知到有“觉知”的时候,“觉知”就已经成为识了。同时就把“觉知”这个识储存在心中了,识就成为有觉知的心了。
因此,识即是心,心即是识。
五、念
“念”是站在当下觉知的角度方便命名的。我们心中是可以储存很多识的。例如:山、水、石头、木头等。这些“识”在心中都是以隐性形式存在的,只有当我们想到的时候,才会在心中浮现,“识”浮现出来就是念。此时,“念”具备心的一切功能与特点,而原来储存在心中的所有的识,就等于储存在现前的一念中了。
因此,念即是心,心即是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9057954/8d517d49a076a95b.png)
六、思想
“思想”是站在心内部活动的角度方便命名的。觉知是“对外”的心理活动;思想是“对内”的心理活动。用理性功能在记忆中搜索叫做“思”;用感性功能在记忆中搜索叫做“想”。
“思想”的过程,就是记忆中的“识”连续不断浮现的过程。串联“识”的线索就是思路。最终所思考到的内容或想到的结果,就是我们想要搜索的答案。心中所储存的信息,在没有被思考到或想到之前都属于“识”,想到之后就成为“念”,也就是“识”在心中现前了。
当下所思想到的内容就是全部的心。无论我们思考到什么内容,还是想到什么内容,“能思想”与“所思想”到的内容都是一体的。
因此,思想即是心,心即是思想。
2、“心”是怎样产生的?
我所讲的“心”,指的并不是心脏,而是有觉知、有思想,又有自我感觉的那个“东西”。 也就是能够指挥肉体的那个灵魂。
“心”是怎样产生的呢?
我们的肉体,是由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组成的。“五根”就相当于是汽车发动机的开关。
发动机从表面上看,给人的直观感觉,就像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推动发动机的运转。其实发动机的运转,利用的是四冲程原理。因为燃烧所产生的爆炸,正好能给下一次吸气、压缩提供动力,所以才可以周而复始地运转。
我们的“心”,就相当于推动发动机运转的那股力量;我们的“五根”,就相当于发动机的启动开关。“五根”中的任何一根受到刺激,“心”这个发动机都会被启动。这样,我们既有思想,又有觉知的“心”,就产生出来了。
意根就是我们的心。意根的产生方式分两种:借助“五尘”刺激“五根”产生出“心”的这种方式,叫作“应有所住,而生其心”;不借助“五尘”刺激“五根”产生出“心”的方式,叫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例如:我们的身体,在不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从睡眠中醒来,这种方式就属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由于“心”具有觉知与思考的功能:觉知的这个感觉,正好能起到维持觉知持续存在的作用;思考的这个动作,也正好能起到维持思考持续存在的作用。因此,“心”一旦产生出来,就会像发动机一样不停地运转了。如果不再做觉知与思考的动作,同时“五尘”也不再刺激“五根”,“心”这个发动机就停止运转了。例如:睡着了也没有做梦,就是“心”这个发动机停止运转了。
很多人睡眠时都会做梦,梦中的自己也是有心的。梦是在睡眠的无意识状态下产生出来的。因此,梦中自己的心,也属于“应无所住,而生”的。
无论是从睡梦状态产生的心,还是从睡眠中醒来所产生的心,这两种状态的心,都是在有肉体的情况产生出来的。因此,如果站在“有肉体”这个角度,并不属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有在肉体都不存在的情况下生出来的“心”,才属于真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宇宙万物与生命,就是在什么也不借助的情况下产生出来的。
如果站在肉体的角度观测,肉体出生时并没有“心”从外界投入到身体内;肉体死亡时也没有“心”从肉体内离开。因此,祖师们才说:“心是不来不去”的。如果按照“来去”这种模式,来理解“投胎”与“前生后世”的理论,就等于把正法理解成外道了。在《楞严经》中,佛祖也明确指出:心是“非由内出,非由外入”的。
“五根”既是完美的四冲程发动机,同时也是发动机的启动开关。我们的“心”,就是由肉体这部机器启动而生。当肉体败坏无法再启动时,“心”是否还能再生出来呢?
现在,大家明白我们的“心”是怎样产生的了吗?
3、“ 想”是怎样产生的?
我们感觉到的一切内容,都会储存在心中成为记忆。“记忆”就像被尘封在仓库里的物品,平时是以隐性形式存在的。把隐性的记忆,改变成显性的这个“动作”就是想,记忆中的内容在心中浮现出来,就成了所想到的内容。
“想”是怎样产生的呢?也可以说:隐性的记忆是怎么变成显性的呢?“想”是有起点的。心中所浮现出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想”的起点。
第一个内容的浮现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物理世界的“五尘”,通过“五根”与心理世界发生的感应所引起的。这个过程是被动的。一旦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引起感应,这个“感应”就会与心中的记忆,发生连锁反应。
例如:我们遇到一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就可以激发我们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而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心中的记忆发生了连锁反应,也就是联想。
第二种方式,是妄想。这种方式的起点,是不借助“五尘”刺激“五根”而产生的。而是记忆中的内容,相互之间发生了感应所引起的。给我们的直观感觉,就是记忆中的内容自动地在心中浮现出来了。然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发生连锁反应了。
例如:我们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想起一些“东西”。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灵感。很多艺术的创作也都来源于灵感。“灵感”就是记忆中的内容相互之间自然发生了感应,这就是妄想。
心中的识与“五尘”发生了感应;识与识之间自然发生的感应。这两种方式既是“想”的起因,也是“想”的起点。在此基础上,记忆之间所发生的连锁反应,即是联想。
现在,大家知道“想”是怎样产生的了吗?
4、“思考”是怎样产生的?
心中的记忆,就相当于储存在仓库里的物品。记忆之间所发生的感应就是思考。例如:当我们想起“山”这个记忆时,“水”、“石头”、“树木”、“狮子”、“老虎”等等,这些与“山”有关的记忆就会引起感应,引起感应就会在心中浮现出来。
两个记忆之间,如果有因果关系就属于理性思考。例如:通过“水”与“灌溉”发生了感应,就属于理性思考,因为水可以用来灌溉。
两个记忆之间,如果没有因果关系,就属于非理性思考,也就是胡思乱想。例如:“水”与“火”发生感应,就属于非理性思考,因为“水”与“火”是不能相容的。
但是,如果站在“水火不相容”这个角度来衡量,就又属于理性思考了。这种思维方式属于逆向思维。
理性与非理性,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方便划分的。“思考”就是心中的记忆,互相之间发生连锁反应的过程,即不属于理性,也不属于非理性。也就是心理世界的多米若股牌现象。
现在,大家知道“思考”是怎样产生的了吗?
5、“自我的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在物理世界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要有作用力,就会有反作用力。如果物体克服了作用力,就可以保持原有的存在状态。反之,就会被摧毁或改变。例如:我们用力推一堵墙,如果墙很坚固,就不容易被推倒;如果墙不够坚固,就很容易被推倒。反作用力的产生,与摧毁或变化的产生都属于感应。
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是一样的,在感应的同时也存在反作用力。在物理世界里,反作用力有保持物体原有存在状态的作用;在心理世界,反作用力也有保持原有存在状态的作用。
只要心理世界的记忆受到了作用力,就会产生感应。同时也会产生能够维持记忆原有存在状态的反作用力。“自我的感觉”就是维持原有存在状态的反作用力。
只要心理世界发生了感应,同时就会产生自我存在的感觉。“心”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感应,反作用力都是一样的。只要有反作用力,就会有“自我的感觉”;只要反作用力能起到维持原有存在状态的作用,就会有“自我”的存在。
虽然我们所感觉到的内容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所感觉到的“自我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因此,有“自我的感觉”的这个“自我”,就坚信有一个“自我”存在了。其实,这只是一股反作用力。
在心理世界,“自我的感觉”与感应所引起的变化是同时的。感应所引起的变化与反作用力,也是同时产生的,本身又是一体的。“自我的感觉”又具有感觉的作用。因此,“自我的感觉”就可以感觉到感应所引起的变化。
由于“自我的感觉”本身是一股反作用力,反方向的作用力,与感应所发生的变化组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所感觉到的内容是来自于外界的感觉了。
因此,相对于感觉来说,“感觉”所感觉到的一切内容,都是来自于外界的。其实,是反作用力与感应所引起的变化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错觉。
如果把心理世界的记忆,比作物理世界的物体就容易理解了。例如:我们想起“山”这个记忆。当“山”与“水”这个记忆发生感应时,就相当于“山”向“水”施加了作用力,同时“水”也向“山”发出了反作用力。“山”引起感应时,就产生了“我想起了山”这个现象;“水”引起感应时,就产生了“我想起了水”这个现象。
反作用力与起了感应的记忆,是同时存在的。心中的记忆发生了感应,就会同时出现“自我的感觉”;不发生感应,就不会有“自我的感觉”。因此,相对于记忆来说,“我”既是“无处不在,又是处处都不在”的。
现在,大家知道“自我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了吗?
6、“感情”是怎样产生的?
有情众生是有各种各样感情的。我们能感觉到的“情”主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这几种“情”,还可以组合出复合型的情感。例如:担心、焦虑、纠结、犹豫、郁闷等。
“情”一旦产生,就会像无形的磁场一样,会弥漫在整个心理世界。“情”就是心中的记忆,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振动”。不同的记忆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振动”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会有很多种“情”。
注意:我所说的“碰撞”与“振动”这两个概念,只是为了让大家容易理解所做的比喻。千万不要把心中的记忆,理解成为空间漂浮的物体。
在心理世界,两个记忆之间是不存在空间距离的,因为记忆不是在空间中存在的。任何记忆成为现前一念时,“这一念”就能够像心一样储存所有的记忆。例如:当我们想起“石头”这个记忆时,此时“石头”这个念头,就是全部的心。原来心中的所有记忆,就都储存在“石头”这一念之中了,这就是天台宗所说的“一念三千”。
我们心中所储存的记忆是无限的。因此,我们就可以生出无数的念头。如果记忆力与观照能力很强的人,所有的记忆是可以同时现前了。也就是说,所有的记忆同时在一念中显现了。这就是天台宗所说的“三千一念”。
心中的所有记忆,本身既是独立的,又是一体的。现前的一念与没有现前的记忆相撞,既是念头与记忆相撞,又是念头自身与自身相撞。这种“相撞”是不会产生位移现象的,也就是念头自身在“震荡”。念头本身是无形无相的,无形无相的东西是不能发生“震荡”的。
站在物理的角度,我们可以用仪器检测到震荡的脑电波;站在心理的角度,我们却只能感觉到当下的一念。念头与情感都属于记忆的震荡所形成的。
例如:现前一念的“我”与“远方的亲密爱人”这个记忆发生感应时,彼此间就会发生持续性、高密度往返震荡。这种震荡站在心理的角度,当事者所感觉到的就是强烈的思念。
现前一念的“我”与“不共戴天的仇人”这个记忆发生感应时,就会彼此同时向对方发出高强度的“震荡”。这两股震荡波一旦“接触”,就会发生高强度的冲撞。这种“震荡”站在心理的角度,当事者所感觉到的就是强烈的愤怒与仇恨。
如果记忆时隐时现地反复震荡,当事者所感觉到的就是反复出现同一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是有指令性或抉择性的,当事者就会表现出强迫性行为,医学上就称这种人为强迫症患者;如果记忆自身发生若有若无的低频震荡,当事者就会产生抑郁的感觉,这种震荡波经常出现,医学上就称这种人患了抑郁症;如果记忆自身发生持续性高频震荡,当事者所感觉到的就是焦虑,医学上就称这种人患了焦虑症;如果升起的是指令或抉择性念头,当事者就会难以做出抉择,医学上就称这种人患了精神分裂症;如果两个记忆各自同时发生同一频率的震荡,彼此间又是此起彼伏的,当事者所感觉到的,就是这两个念头交替性地重复出现。
各种情感都是由记忆发生震动而产生的,所有的震动都是既可以通过心性的锻炼主动产生,也可以莫名其妙地无明妄动。
前面我们讲过,反作用力就是自我的感觉。反作用力就是记忆发生了震荡,自我的感觉、念头与情,都是记忆的震荡。所以,我们既能有自我的感觉,又能感觉到念头与情感。
现在大家知道“感情”是怎么产生的了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9057954/a7af9b2471f802c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