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

2020-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向大米

我被称作“杠精”是在两个星期之前。那天我进了一个在线的教室,老师刚刚开始讲课。在课程的开始阶段,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我的逻辑系统不自觉地启动了,嗯?逻辑上不对。可这是后面讨论的基础。我就说:“并不是这样,应该是。。。” 然后老师说:“杠精,我就不理你。” 获得了这样一个头衔,扑哧,我就乐了。

后来,老师调整了表达方式,我友好而礼貌地发言,课程就平顺地进行了。但是,得了“杠精”这个头衔心里还是有点激动。

“杠精” 是个贬义词,我激动在“杠精”这个词肯定了我质疑的勇气。

我发现自己有成为“杠精”的潜力是在10年前。杠精首先需要敏锐的逻辑洞察力,我大概过了30岁才开始有谈不上敏锐的逻辑洞察力。其次,是要有勇气质疑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果不被点名,我一般不发言。在和德国人打了N年的交道之后,我发现自己能经常发现逻辑漏洞,如果语言上我也表达出来那就有杠精嫌疑。

写到这儿想起来,季羡林在一篇杂记中谈到出国代表团团内组织“杠协”,杠业发达,皆大欢喜的趣事。郑振铎 “喜抬杠,而不自知其为抬杠,已达抬杠圣境,圆融无碍。”当时读到这儿,我笑出了声。 郑先生的人品我非常钦佩。抬杠是一种较真。爱抬杠的人一般都认真,郑先生是个为人、做事都认真的人。

而真的爱抬无畏的杠的人其实都拘泥于其“小格局”,要表明“我对!” 或者至少“你错了”。

得了“杠精”这个帽子,我开始害怕自己名不符“精”的实,会傻杠,本质上变成“杠傻”。就觉得有必要给自己理一理,千万不要犯傻。认真质疑也要对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场合下才能提出来。免的给别人带来不愉快。

两个场合肯定可以杠一下。谈天说地的聊天中,如果杠一下能杠出欢笑和创意那就杠一下。再就是在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得杠一下。不仅能杠一下,还得要挺得住。除此之外尽量不杠。洗干净耳朵,多多倾听。

抬杠一般得有人抬才杠的出欢快。不同经历的人一般总有不同的观点。不与夏虫语冰,不把对方看做“夏虫”,先承认自己的无知,把自己做井底蛙观。和经历不同,共同语言少的人奉行“不争论”原则。可以各自阐明观点,各自保留就好,不说服。总和不同经历,不同认知的人杠,哪里还能有朋友呢。

一般不同文科出身的人杠,他们中有些人有点不习惯用数据说话,讲感觉的多,听引申意的多,修辞比喻多。而且他们词汇丰富的大风往往把逻辑赶的四散飘零。如果他在描述生活中老爷爷 “白发三千丈” 的时候,姑且听之。如果你打断他的逻辑,杠起来,那谈话很快散如漫天星斗。

不为家事和家人杠。我老爸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

不和情绪激昂,内心不安定的人杠。本来认真是为了让事情在该走的途径上发展,和这样的人杠上了,惹了记恨或事情失控都不好。那能和谁杠?

理工科出身的人都知道技术工程马虎不得。精确、准确是必须。“杠” 许多时候对他们而言是讨论,是达成共识的路径,数据和实践可以检验对错的。我比较喜欢和这样的人讨论。喜欢在讨论中寻求真理的人一般都不太容易感觉到“杠精”的存在。“杠精” 给他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经常说这个杠精那个杠精的人一般都没有求真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杠“精”,不在不该纠缠的言语上纠缠。可以和那些理性的人小杠怡情;也可以和真实严谨的人深入探讨,感受求索的乐趣。

而我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楞把天聊死了。告诫自己,不傻杠。但在所有必须严谨的地方,都要有些“杠精”的精神和气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