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临高启朱明(上)
老实讲,如果让我在如今浩如烟海也垃圾遍地的网络小说界选一本书来推荐的话,我大概首选这本《临高启明》。若把范围再扩大一些,把当代文学跟古典文学全包括进去,那,私以为这本书虽然还不至于能跟那些名著并列,但其独一无二的特性不说后无来者,但至少也是前无古人。
《临高启明》是一本由各行各业几百号人一起写成的书,这种程度的“共同创作”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迹。当然说“写成”也不大对,虽然这本书从2009年开始写至今也8年了,也是煌煌七百万字的巨著,但我猜距离它真正写完至少还需要四个七百万字——排在后面待“转正”的同人文字数都业已超过七百万了。
看书名也猜得到,这是一本穿越小说,讲五百来号人从现代穿越回明末去开创新世界的故事。故事选定的穿越地点是在海南省的临高市,于是就有了这个双关含义的标题。
而在现实世界中,故事是这样发生的:在2006年的一个论坛上,有人提出这么一个想法:
“如果我们携带大量现代物资穿越到了明末,会怎么活下去并改变历史?”
基于这个前提,这个论坛里的一票人马各自展开想象,基于自己的知识与所处行业提出见解。最终,这些见解被整理吸收,形成了现在这一本《临高启明》。其实在此之前还有其他一些小说得到过论坛里这批人的技术支持,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只有这一本活了下来,并且越活越好。
先不谈内容,就写作结构上来说,《临高启明》可以在“女仆革命”事件处被切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中本书作者进行主要创作,在剧情主体方向与技术细节处征询群众意见。而在后半部分,作者基本不进行创作了,而是将同人文章拆拆缝缝整理纳入到正文中。这被称之为“转正”。
《临高启明》里穿越过去的五百多人在书中被称为“元老”,其中有名有姓能报上名号的目前有近三百人。这三百人背后都是有真人在扮演的,并且人数仍然在增加——如果你也想在这小说里出场,纳上几万字的投名状,当元老不是梦。这种写作形式也使得这本小说完全“去主角化”,并且总有浓郁的嘲弄感。道理很简单,所有人都喜欢增加自己出场的份额,也都讨厌其他人的角色看起来太过伟大光明正确。作者们在现实中的博弈也会影响到小说内的世界。比如网名盗泉子的这位元老当年因为与马前卒在国内某事件上产生了极大的观念分歧,导致盗泉子退出《临高启明》的创作,于是书中关于新道教的理论基础、发展方向等内容就被搁置了相当一段时间——直到有另外的相关专业元老跑出来补足了这一部分。
但这种写作方式也正是《临高启明》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因为你再也找不出一本书,能汇聚到如此之多不同领域的专业内容了。现代社会的分工体系要求所有人都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于是在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人们对除本专业外的其他专业几乎没有任何深入了解。全才再也不可能出现了。而现代社会本质上又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细小的专业都有其意义所在,都是不可或缺的。举个例子,这五百人在临行前专门列了个单子去采购那些只有行业内的人才知道的、对行业很重要的、短期内无法自产的物资。但有一样就被所有人忽视了——USB接口。这东西在华强北批发起来一个不到一块钱,但穿越后,即便等上六七十年、等到这五百人死干净了,他们也造不出来。而驱动传送带所需的金属链条,现在七百万字了,他们仍然造不出合格的,只能进口皮革用皮带代替。于是,即使《临高》在某些技术细节上还是有很多疏漏的——如果不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根本看不出来,但这本书仍然会让99%人觉得涉及面广到难以致信。就我个人来说,我除了能在涉及到管理学相关知识时进行评判之外,读其他学科相关内容我只能惊叹然后闭嘴。而我敢打赌,对于管理学没有涉猎的人在书中看到像鱼骨图、运筹学、钻石模型、PDCA循环这样的玩意儿时,除了闭嘴感叹也最好不要有其他判断。做金融的不会懂车床,搞化工的不明白刑侦,做农业的也当不了医生,而这些又都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而另一方面,这五百人并非是上下一条心穿越回去改造社会的。这些人心思各异,有想回去当皇帝的、有想养萝莉的、有想全收秦淮八艳、还有皇汉们要扶明灭清杀鞑子的、德棍们想玩线列枪阵排队枪毙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幼儿园老师想好好组织几十个孩子春游都不是个简单事情,更何况这几百各怀鬼胎的现代人?他们内部间的组织形式又是相当重要的点。
如果我们回到这本书的具体内容上来,那主旨就是:如何从无到有地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社会。一般评价《临高启明》时的评语都是:穿越说明书。因为它的技术细节实在太多了,多到让人觉得按这个步骤去穿越没准真就能成。
五百人穿越,在哪里登陆?一堆人各种比较周边资源与地缘优势,最终选定了海南临高。那明末时期的临高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当地当时的县太爷姓甚名谁?本地有头有脸的缙绅都有哪些人?于是就各种考证,最终确定了具体情况,这就有赖于历史专业——还得具体是明史专业——的人来进行考证。登陆后的初期发展,在修好简单的水电站前,作为临时动力使用的锅驼机就不是一般人可能知道的东西。修水电要确定合适电机的具体型号,这又是一门学问。物资的运送需要运筹学,而运送之前还要修路。简易公路也不是铲平土地就可以的,要保证其排水性抗压性与相对平整,都是技术活。除此之外,修好的路要在防止被破坏的同时保证行人安全,岗哨的设置与军事条例又是必须品……这个单子简直可以无限列下去。
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一个“工业母机”的概念。工业母机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工业母机的精度直接决定这个工业体系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度。元老们带去了21世纪的各种设备,按理说技术水平应该直接跨越好几个世代才对。但这不可能。想要造机器,首先要有钢铁。前期因为技术与铁矿石进口的问题,造不了高炉,只能用平炉、转炉,钢铁的量就不够用。而在金相学实验室建不起来的情况下,连分析钢铁的各成份含量都成问题,别说炼硅钢、不锈钢了,连马口铁都造不出来。金相学仪器只有带来的那些,坏了就完蛋。如何研制当下生产力与科技水平能造的仪器就又是一个课题。而钢铁方面,没有硅钢就几乎永远告别了电气工业,而没有不锈钢就不可能开展化学工业。化学工业需要三酸两碱,即盐酸硫酸硝酸跟纯碱烧碱。即便这五百人带了一整套联合氨生产线,他们仍然花了一年半时间才初步解决了三酸两碱生产的有无问题。而有了化学工业就意味着有了:化肥、农药、医药、炸药。这个发展的进程几乎可以一直列下去。
这些具体的发展问题贯穿了这本书的脉络,在此先不细谈了。
但更重要的,在具体的技术说明之下,我们能看到血淋淋的资本积累是如何进行的,整个社会是如何变化的。这种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几乎是无可避免的社会整体的崩塌与重构,在真实历史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可信。其中揭示的规律,大概只有在那一卷《资本论》里才能找得到了。
所以我更喜欢那个评价:《临高启明》既是进步小说,又是反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