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不迷信释迦牟尼的学说好
关键词:佛教 佛学 佛家 释迦牟尼 释迦摩尼
(本文引用的释迦牟尼说法大部分来自已知最可靠记录释迦牟尼本来说法的阿难参与出品的书籍)
佛教尊释迦牟尼为最高,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
可靠的原始佛经记载:
佛告善宿。如来所言颇有二耶。对曰。无也。又告善宿。若无二者。汝何故言。[1]
(前面释迦牟尼说跟自己不对付的波利子的头会裂成七块,善宿要其守口业)
释迦牟尼问善宿:“我说的话有错过吗?”
善宿回答:“没有”
释迦牟尼说:如果没有,你怎么还这样说呢?
伏一切异道,降一切魔怨,得无上正觉。[2]
宜应时时摧伏愚痴外道,建立正论。[3]
释迦牟尼对自己的观点之十分自信大量见于原始佛经,他也称自己有各种超能力,创造众生的神是他创造的,知道过去、未来诸事等等,[4]那么他的观点真的这么对吗?
对身体伤害的应对
有比丘名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塜间蛇头岩下迦陵伽行处。时,尊者优波先那独一于内坐禅。
时,有恶毒蛇长尺许,于上石间堕优波先那身上,优波先那唤舍利弗:“语诸比丘,毒蛇堕我身上,我身中毒,汝等驶来,扶持我身,出置于外,莫令于内身坏碎,如糠糟聚。”
时,尊者舍利弗于近处,住一树下,闻优波先那语,即诣优波先那所,语优波先那言:“我今观汝色貌,诸根不异于常,而言中毒,持我身出,莫令散坏,如糠糟聚,竟为云何?”
优波先那语舍利弗言:“若当有言:‘我眼是我、我所。耳、鼻、舌、身、意。耳、鼻、舌、身、意是我、我所。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是我、我所。地界,地界是我、我所。水、火、风、空、识界,水、火、风、空、识界是我、我所。色阴,色阴是我、我所。受、想、行、识阴,受、想、行、识阴是我、我所’者,面色诸根应有变异。我今不尔,眼非我、我所;乃至识阴非我、我所,是故面色诸根无有变异。”
舍利弗言:“如是,优波先那!汝若长夜离我、我所、我慢系著使,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永不复起,云何面色诸根当有变异。”
时,舍利弗即周匝扶持优波先那身出于窟外,优波先那身中毒碎坏,如聚糠糟。
时,舍利弗即说偈言: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欢喜而舍寿,犹如弃毒钵。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欢喜而舍寿,如人重病愈。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如出火烧宅,临死无忧悔,
久殖诸梵行,善修八圣道,以慧观世间,犹如秽草木,
不复更求馀,馀亦不相续。”
时,尊者舍利弗供养优波先那尸已,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优波先那有小恶毒蛇,如治眼筹,堕其身上,其身即坏,如聚糠糟。”
佛告舍利弗:“若优波先那诵此偈者,则不中毒,身亦不坏,如聚糠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诵何等偈?何等辞句?”
佛即为舍利弗而说偈言:
“常慈念于彼,坚固赖吒罗,慈伊罗盘那,尸婆弗多罗,
钦婆罗上马,亦慈迦拘吒,及彼黑瞿昙,难徒跋难陀。
慈悲于无足,及以二足者,四足与多足,亦悉起慈悲,
慈悲于诸龙,依于水陆者,慈一切众生,有量及无量,
安乐于一切,亦离烦恼生,欲令一切贤,一切莫生恶。
常住蛇头岩,众恶不来集,凶害恶毒蛇,能害众生命,
如此真谛言,无上大师说,我今诵习此,大师真实语,
一切诸恶毒,无能害我身。贪欲瞋恚痴,世间之三毒,
如此三毒恶,永除名佛宝,法宝灭众毒,僧宝亦无馀,
破坏凶恶毒,摄受护善人,佛破一切毒,汝蛇毒今破。”
故说是咒术章句,所谓:
“坞耽婆隶 耽婆隶 航陆波婆耽陆 [木奈]渧 肃[木奈]渧 抧跋渧 文那移 三摩移 檀谛 尼罗枳施 婆罗拘閇坞隶 坞娱隶 悉波呵”
“舍利弗!优波先那善男子尔时说此偈,说此章句者,蛇毒不能中其身,身亦不坏,如糠糟聚。”[5]……
尊者优波先那,独自一人在于里面坐禅。
那时,有一只恶毒蛇,其长约有一尺余,从上面的石间,堕在于优波先那的身上。优波先那叫唤舍利弗,请他对诸比丘们说:“毒蛇堕在我的身上,我的身已经中了毒。你们快过来扶持我的身,出去放置于窟外,不可使我在于窟内,因身坏碎时,有如糠糟之聚(不使毒发作,而死于岩窟之内,以免毒化岩窟。)”
这时,舍利弗尊者,正在于近处,安住于一树下。他听到优波先那之语,就到优波先那处,对优波先那说:“我现在观看你的色貌时,发见你的诸根并不异于平常之时。而你说你‘中毒,快来扶我身到窟外,不可使其散坏时,有如糠糟之聚’。到底是怎么呢?”
优波先那对舍利弗说:“如果坚持而说:‘我的眼根就是我,就是我所有。对于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是的说:耳、鼻、舌、身、意是我,是我所有。对于色、声、香、味、触、法也是同样的说:色、声、香、味、触、法就是我,就是我所有。对于地界也同样的说:地界就是我,就是我所。对于水、火、风、空、识界也同样的说:水、火、风、空、识界就是我,就是我所。对于色阴也同样的说:色阴就是我,就是我所。对于受、想、行、识阴也同样的说:受、想、行、识阴就是我,就是我所有’。这样,则面色诸根,应会有变异。然而我现在并不是这样。我乃如实而知眼乃非我,非我所有,…乃至识阴乃非我、非我所有。因此之故,我的面色与诸根,均没有变异”。
舍利弗说:“是的,优波先那!你若白天长夜,都离开我、我所、我慢、系着、结使,而断其根本,有如截断多罗树之树头,在于未来世,永远不会再起,怎么面色诸根,当会变异呢?”(绝对不会变异)
这时,舍利弗,就周匝扶持优波先那之身体,出于岩窟的外面。优波先那因身中毒而碎坏,有如聚糠糟那样(已寂灭、逝世,肉体即散坏在窟外)。
这时,舍利弗即说偈而说:
久殖诸梵行 善修八圣道 欢喜而舍寿 犹如弃毒钵
久殖诸梵行 善修八圣道 欢喜而舍寿 如人重病愈
久殖诸梵行 善修八圣道 如出火烧宅 临死无忧悔
久殖诸梵行 善修八圣道 以慧观世间 犹如秽草木
不复更求余 余亦不相续
(久来就种殖种种清净的梵行,能善修持八圣道。因此,能欢喜而舍弃其寿命,有如把毒钵舍弃不用那样。)
(久来就种殖诸清净的梵行,善能修持八圣道。因此,而能欢欢喜喜的舍弃其寿命,有如人之重病已痊愈那样。)
(久来就种殖诸清净的梵行,善能修持八圣道。因此,有如出离被火燃烧的火宅一样,临死时,一点也没有忧悔。)
(久来就种殖诸清净的梵行,善能修持八圣道。因此,能够以智慧观察世间,如实而知道自身有如秽草秽木那样,不再更求其余的,其余的凡身,也不会再予相续的了。)
这时舍利弗尊者说偈赞叹又供养优波先那的遗体后,就往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坐在一边。他仰白佛说:“世尊!尊者优波先那曾被体小的恶毒蛇所患,有如眼筹之治眼疾那样的快速(眼筹为治疗眼疾之小竹片,将其立在眼时,眼疾就会快速的治愈),堕在其身上,其身即坏,犹如聚糠糟那样的坏败”
佛陀告诉舍利弗说:“如果优波先那,能诵此偈的话,就不会中毒,身体也不会坏,不会如聚糠糟那样”。舍利弗白佛说:“世尊!要诵那种偈?那些辞句呢?”
佛陀(释迦牟尼)就为舍利弗而说偈说:
(这里是一大段的朗诵词——笔者)
……
舍利弗啊!优波先那善男子,那个时候如果说此偈,说此章句的话,毒蛇就不能中伤其身,其身也不会坏,不会如糠糟聚”。[6]
优波先那尊者被毒蛇咬后,处理方式是说一大堆,认为六根、六尘和五蕴“非我所有”,表现“色貌,诸根不异于常”,错过了治疗时间,还是去世。
在自然状态下,人被毒蛇咬了就进入合理的的应激状态,有人恐惧感,有求生欲,帮助人去更快的找医生或问谁会医术进行治疗(即使附件没医院,有的草药能解相关的蛇毒,我亲戚以此救过人),这是声命上亿年进化而来的技能,遵循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现代发达国家极少有人因为被毒蛇咬中毒(四望)的,因为现代发达国家有此成绩,而不是在长篇大论延误病情,因为认为“六根”、“六尘”和“五蕴”不是自己要平静等(私)的疗法,而是认为“身体是(歌名)的本钱”的疗法。
如果用这样错误的理念,商家也就不注意研发解蛇毒药,个人也就不注意学习医术、不注意学习防蛇知识(这段文字前的原文写明了“有比丘名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寒林中塜间蛇头岩下迦陵伽行处”,能起这个名字的地方大概率是蛇多的),被蛇咬了后不找医生治疗而是在那里认为各种东西不属于自己的,这样的话,被毒蛇咬了后肉体死了,与肉体共存生的精神意识也没了,人也彻底(丝)了。[7]
人和动物都有遍布全身的痛感神经,哪里不舒服会产生痛感,提醒人去处理该问题,这是超过几十万年进化来的,如果为了去除痛苦而去掉痛感神经,那么人在被火烧了、踩到钉子、摸到漏电的物品、被箭射到、被石头砸了、骨折了、脚拐了、吃了有毒或有毒菌的食物和身体健康异样等就不知道,而继续做下去,扩大受伤的程度。婴儿的舌头知道脏、毒难吃,才不会常抓着脏东西往嘴里吃。
人的眼睛里没什么感知冷热的神经,所以不太会到冷和热,如果人全身都是这样,人在夏天和冬天是好受多了,但是不利于人进行散热和保温,维持健康的。[8]
这段后面也是跟《阿含经》系列其它地方的形式类似繁琐的说一大堆话,然后释迦牟尼来到后教了一段唱词,然后说:
若优波先那诵此偈者,则不中毒,身亦不坏。
意思是念了这些字就不会中毒了,按照现代生物常识,当然就是错的了,如果有认为其可以的人可以做科学试验,是不是可以通过念这些字达到不中毒。
《楞严经》也载释迦牟尼称按《楞严经》的要求读能不中毒、不被火烧、不被水溺:
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叠毛)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若我灭后。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一切咒咀,魇蛊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9]
《增一阿含经》还说:
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抂。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10]
如有众生(不是指每个人都)能够修行慈心解脱,而广布其义,给与人演说的话,当会获得如此的十一种果报的。哪十一种呢?(一)卧安,(二)觉安(不失眠),(三)不作恶梦,(四)天护,(五)人爱,(六)不毒,(七)不兵,(八)水、(九)火、(十)盗贼终不侵抂,(十一)如身坏命终后,即会往生于梵天上。
《仁王护国经》也说:
讲读般若,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据传在唐朝时般剌密谛传至中国,目前被佛教主流认为是“经典”。
清朝道光(1821-1850)年间,姑苏城外千年古刹寒山寺的方丈过生日,寺内全体僧众和香客共一百四十余人,饭后全数中毒身亡。(“寺僧之老者、弱者,住持者、过客者,共一百四十余人,忽一日尽死寺中。”[11])
此中毒事件的原因,是厨师在寺后园发现二棵大蘑菇,于是采来做成浇面汤。(“后园中有蕈二枚,紫色鲜艳,其大径尺,因撷以调羹浇面……诸僧既皆食之,故无一生……寒山寺由此亦废。”[11])
此次一百四十余人因误吃毒蘑而中毒丧命事件,为证伪(证明其是假的)《增一阿含经》《楞严经》的证据,寒山寺上下全体寺僧和香客,不可能无一人诵持过这两本书之一被毒死。[12]这个不但看这次的历史可以证伪,现代也可以做科学试验证伪,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主张读书不中蛇毒者应该去做试验。按此书要求,然后给个毒,看会不会不中毒。
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南梁的梁武帝信佛,三次出家,大量供养僧人,著多部佛教著作,要求素食,要求祭祀不(莎)动物,但是其领地被打得生灵涂炭,本人被软禁在佛寺中愤死。[13]
唐朝裴璀《少林寺碑》记载隋末大乱,少林寺遭遇山贼,“僧徒拒之”,山贼遂焚烧塔院而去。康有为也带兵强盗了佛寺的书籍终身不还[14],证明并不是“不火”“盗贼终不侵抂”。
宋朝时期西南一带有多民(珠证)权大理国,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但一样被元朝像灭其它(郭甲)一样所灭,证明并不是“不兵”。
元末朱元璋因为没食物吃而在寺庙出家,但兵乱把该寺烧得侍僧都跑光了[15],该寺在明、清朝时也多次遭兵、火之灾[16]证明并不是免火。
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热爱佛教,说:
“朕前生的确是僧,今生每常到寺,则低回不能去”“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放不下,朕于财宝固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吾本西方一衲子,无奈落入帝王家。”
但是顺治皇帝年仅22岁就患天花病毒而死,[17]并没有“不毒”。曾经(莎)人无数的天花在现代已经被人类消灭,靠的是医学科学。
伊斯(蓝角)军、元军、清军和二战时的日军攻入中国,中国的佛寺也被攻占,军阀也抢劫过[18],证明并不是“不火”“盗贼终不侵抂”。赶走元军、清军和日军的是军事实力,不是少林武僧。
中国古代君主有多次史称“灭佛”运动,日本也有,其时佛寺、佛具、佛财一样被毁,[13]证明并不是“不兵”。
尼泊尔和印度是释迦牟尼的老乡,尼泊尔古代曾被中国的帝王攻占,印度曾被英国占领,证明并不是“不兵”。
关于苦
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19]
问:什么是苦圣谛呢?
释迦牟尼答: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括来说,五取蕴就是苦。
释迦牟尼常常悲观的说世间很多东西是苦,是拖累,如家庭,“爱与欲”(所以要出家)。《辞海》也指佛教:
……“谛”是“真理”的意思。佛教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是“苦”的,叫“苦谛”……[20]
释迦牟尼说“生是苦”“死是苦”,哲学家西塞罗说“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如果说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从物质角度看也是如此。
生有苦有乐而不只是苦,总是来说是好的,不然宇宙一片死寂。如果释迦牟尼追求的是不朽,不朽也是“生”的状态,那释迦牟尼是在追求苦吗?
说“老是苦”“死是苦”,老是经历了儿童、青年、中年后的自然和目前已知的必然现象,所以不用管他是不是苦,长生不死术是有神论教长期的宣扬,目前还没被证明有人实现过,反而中国古代的皇帝追求这个不经证伪的操作导致吃丹药中毒减寿,已知有说服丹药而死的皇帝有晋哀帝司马丕、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服药发病被杀)、唐武宗李炎、唐穆宗李恒、唐宣宗李忱、南唐烈祖李昪、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明光宗朱常洛和清爱新觉罗胤禛[21]。释迦牟尼早期也多年苦修,绝食昏倒被一女所救回,长生不死术这种事情要看科技发展水平的,尤其是生物学,不是想能就能的。小说《西游记》里这么多妖魔鬼怪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没有一只能成功的,反而常去提前见了阎罗王。
说“病是苦”,所以得发展医学和学习健康知识,现代人寿命比古代长得多,是可被证明的医学和营养学发展起来所造成的,最大的功劳是医学相关人员,而非神学发展起来学神学的人越来越多现世福报造成的。
说“爱别离是苦”,爱别离指与亲爱的人、事、物离别,一是要有爱,否则别离也就不会苦,这个话题还是回到佛教能不能证明人能通过学佛变成不朽,否则还是爱别离。按物理学,人死了是转换成另外一种物质,如果不想与“亲爱的”分开,就合葬放在一起好了,密封好容器不堕入轮回,绝痛苦,但是这样只是没了个坏感觉。
说“求不得是苦”,求就有苦有乐,做事自然有成功有失败,因为求不得有苦就不求,因为怕失败就不做,是因噎废食,如果不求得、不努力,得到的机率低得多,释迦牟尼自己也是多次拜师求学,六年苦行求道才创立的佛教。没有哪个人不是求得和努力而能拿奥运奖牌的。地球上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地区的人都是勤奋求得的人群,而不是因为有“求不得苦”而不求得的人群。而且接受失败,知道失败是常事,未必是苦。
像喜怒哀乐是人情绪的表达,人类进化了上十万年出来的,长期存在的,这些情绪自然有其作用,包括人在内的无数种动物全部都有色欲,色欲有其重要用处[22],如果是无用的,为什么无数种动物无一种色欲被淘汰?有情绪了就有不高兴的情绪,也有高兴的情绪,不能因为有不高兴的情绪就不要情绪的因噎废食了。如人有烦恼的情绪了,会去想解决问题,如一个人单身他/她有烦恼的情绪,烦恼了去找问题在哪里,去改变,如果没有烦恼了,单身就单身,转移关注点,就想着吃着火锅拉着服务员唱着歌的取乐或者屏蔽掉关注其它事,不就没有后代了吗?哪一个佛教徒不是父母生成的?
没有暴力
什么是正思惟呢?比丘们!正思惟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惟,也是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23]
不杀
《阿含经》系列有大量不杀生的描述,如:
云何邪业?杀生、不与取、邪淫,是谓邪业。云何正业?离杀、不与取、邪淫,是谓正业。[24]
正业就是不杀、不偷及不邪淫。[23]
《华严经》也说:
于中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于地狱、畜生、饿鬼。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释迦牟尼的时代生物学不发达,他不知道有细菌这种东西,不知道人即使不(莎)动物,也会(啥)到细菌,如食物中有病菌,吞下去身体杀了就属于杀了,身体不杀就是入侵的细菌杀人。煮食和煮水也是为了高温杀菌,人类脱离了原始社会后,喝的也都是特意(鲨)过菌的和除了水果以外大部分的食物,所以这里应该说少(啥),说不(啥)不准确的。释迦牟尼乞食时不排斥肉食,这个以前也说过,他不排斥自己又不带素食吃或者拿钱(前面说修得无上正觉不用钱财)去餐馆吃素食,等于消耗掉别人库存的肉,别人多买/产肉等于多杀动物,违反了他自己说的不(傻)(《四分律》记载释迦牟尼说“若不见为我故(啥)者(的动物肉),可以吃。”,这里是为了他缘故多(啥)的动物)。如果人们外出都是带着钱而不是学他不用钱财,人们在餐馆里消费吃素食,餐馆就不会准备肉食,也就少(莎)生,也不会像他说的麻烦施主所以吃肉。带着钱消费食物质量也好控制。
释迦牟尼的亲戚提婆达多次要求他素食,他不肯,提出符合“三净肉”条件的肉就(才)可以吃(《四分律》),提婆达后来与其决裂被佛教大量丑化,但是提婆达派形成自己流传至今比佛教(据说只有部分汉传佛教不吃肉)更少(傻)动物的素食派。
真的是□□吗?
见《释迦牟尼教义有很多大力出奇迹》。
关于姓氏
释迦牟尼的姓是“乔达摩”,可靠的阿难参与出品的《阿含经》系列中释迦牟尼大量的时候被叫“乔达摩”,如:
婆蹉不解地问道:“乔达摩!虚空中飞腾的火焰,怎么还说是有所依凭?”[25]
也就是说是他让或者同意别人这样叫,据学者季羡林考证“乔达摩”这个姓是属于婆罗门种姓,而释迦牟尼是太子属于“武士阶级”,是刹帝利种姓,因此他不可能姓“乔达摩”。季羡林认为释迦就是他的姓氏,意思是“能仁”。印度种姓文化当中婆罗门种姓的地位最高,比释迦牟尼原本的刹帝利种姓要高。
释迦牟尼的父亲被称为舒投德那·乔达摩(净饭王[26])是刹帝利贵族选举而出的领袖,迦毗罗卫国的国王,释迦牟尼妈妈摩耶夫人是邻邦天臂城善觉王的妹妹,也是王族。 为什么释迦牟尼的父亲的姓也被叫乔达摩呢?
因噎废食
“因噎废食”出自秦朝的著作[27],“噎”是食物塞住了嗓子,指因为吃饭时被噎,就不吃饭了。比喻因小而废大或不想做错事而索性不干,是一个贬义词。
出家
《论语》记载:
子不语怪力乱神。[28]
孔子不说怪力乱神之事。
而释迦牟尼大量地说怪力乱神之事。[29]
《论语》记载:
樊迟问知智。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智矣。”[30]樊迟问什么是智慧?
孔子回答:“着力使人民走人道,敬鬼神而远离鬼神,可以叫做智慧。”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31]
子路问(祭祀以外的平时)怎么服事鬼神。
孔子说:“活人都没服事好,(祭祀以外的平时)怎么能服事不知道存不存在的鬼神呢?”
子路又问:“斗胆请教死后的道理是怎样的?”
孔子说:“连生的道理都不知道,怎么能知道死后的道理呢?”
而释迦牟尼提倡出家,现代的《辞海》指出家是:
佛教指脱离家庭到寺院当僧尼。原为印度吠陀时代和婆罗门教的遁世(避世)制度,佛教兴起后沿用。[32]
释迦牟尼认为:
世尊(年轻时)为黑发之年,具备善福、青春,于人生之第一期。有不欲〔舍〕〔彼之出家〕泪颜而泣、涕泣之父母(《阿含经》系列很多时候说这个父母哭泣——笔者),舍亲戚众,断一切名声之障碍,断妻子之障碍,断亲戚之障碍,断友人同僚之障碍,断财宝之障碍,剃除须发,着袈裟衣,由家出家而非家,成为无一物之状态,独一行、住、动作、活动、护持、持续、维持。[33]
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正其身行……[34]
若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尽断欲.色.无色爱。憍慢.无明皆悉除尽。[35]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佛教出家人)。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36]
为了去“爱与欲”,没有家庭负担,《阿含经》系列等等原始佛教书中就大量提倡出家[37],出家了就不能有(星)行为和生育。
释迦牟尼[38]和僧团的人基本都是出家的,[26]释迦牟尼未出家前有三个妻子[39],他和表妹、妻子之一的耶输陀罗生下了儿子罗睺罗[26],释迦牟尼在外修行多年,回国七天就让15岁[40][41]的罗睺罗出家,释迦牟尼出生时就说“要度众生生老病死!”[42],他要求世人要学他的教法,如果实现的话,“俗世”间就没有人类存在了,因此佛教是我见过的伤害最大的宗教。
有的教徒说出家了就像专业运动员,那地球上这么多专业,那些不断打破世界记录的奥运会冠军,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人不绝育,不离开家庭,怎么也能有这么专业的成就呢?释迦牟尼出家了反而错了这么多的观点呢?佛教的出家也没有认为说出家了,以后又有家了是好的,认为是出家了就一直没家是好的。到现在还是出家了的人在佛教里地位是最高的。
因噎废食式的解脱是解决痛苦的错误方法。
佛教有着相说,意思是执着于外相、虚相或个体意识而非本质。“相”指某一事物在我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或称概念。它可分为有形的(可见的)和无形的(也就是意识)。[43]
王阳明也批评:
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佛教说自己不着相,其实是着了相。我们儒家看似着了相,其实不着相。……
佛教害怕父子关系之累,就逃避了父子关系;害怕君臣关系之累,就逃避了君臣关系;害怕夫妇关系之累,就逃避了夫妇关系。这些都是因为君臣、父子、夫妇这些关系而着了相,才要逃避。像我们儒家有个父子关系,就用‘仁’来相处;有个君臣关系,就用‘义’来相处;有个夫妇关系,就用‘别’来相处。何曾着了父子、君臣、夫妇的相呢?
剃发
释迦牟尼剃发时说:
毁其形好……舍饰好,剃须发。[44]
又说:
过去诸佛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舍于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当依诸佛法。[45]
释迦牟尼为了去除人爱装饰的“欲望”,要求出家人剃掉头发。这就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要求女人在中东这种高温地区在身上盖个大袍子,只露出眼睛。[46]
头发有缺乏生物学知识的释迦牟尼不知道的保护头顶的功能,一是气温约4℃时(释迦牟尼不是只是普度古印度人),人体约一半的热量从头部散发出,头发有保温的作用。[47]
二是头发能阻挡正对着天的人头上太阳发出的紫外线对头部的照射,减少皮肤灼伤和患皮肤癌的概率。三是头发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减低袭击物对头部的直接力度。人们的头发自己不正常的大范围脱落也往往是疾病的信号。
包括眉毛在内,人身上各部分的毛发都有其作用,如果它们真的没用,就会像人曾经有的全身长毛和尾巴那样退化了,色欲也是如此。
所以因为去饰好而剃发是又一个因噎废食。而且释迦牟尼又以美丽吸引人:
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四大王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48]
这段“长寿美丽而多快乐”在所在的那小节文里重复了八遍,可见其之强调。
以长保青春美丽为由吸引人信佛教去“天堂”:
彼等由意所成,以喜为食,自放光而行于空中,长期间保留其美丽。[49]
自相矛盾。
货币
离财
释迦牟尼认为离开钱财是好的:
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人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目揵连(两者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乞讨为生)求,如来已离施财(钱财)及法财。[13]
作是思惟已,即便放舍钱财亲属,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正其身行……[34]
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36]
大王!伽提喀罗陶师为一食者而行梵行者,为具戒者,为善法者。大王!伽提喀罗陶师,离美丽之摩尼珠,离金银。[50]
又认为世人把财物多给佛教徒,让他们得利益是好的:
诸信梵志见精进沙门。敬心扶抱。将入于内。持种种财物与精进沙门而作是说。诸尊。受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51]
为什么释迦牟尼认为自己离开钱,通过弟子舍利弗、大目揵向世人求钱,然后买东西给自己使用,是好的?钱是坏的话应该弟子也不沾,常见话说”没有需求就没有伤害”。
其实钱财是好的,是人们的好工具,用得好不好的是人,因为钱财用不好就怪钱财,那火会火灾,人们就不要用火,或者释迦牟尼自己离开了火,向世人求火给自己用吗?对于头发的态度释迦牟尼也是这样,因为头发和饰好相关,就不要头发。
释迦牟尼又说:
于圣弟子要舍离四种业垢,依四种理由不作恶业,又不习散失钱财之六种原因……
不散失钱财之六种原因者何耶?嗜耽酒类之放逸,居士子!实是散财之原因;耽着于非时游乐街衢,是散财之原因;入于舞蹈之观览处,是散财之原因;耽着于赌博逸乐,是散财之原因;结交恶友,是散财之原因;耽着于懒惰,是散财之原因。[52]
意思是不要因此散失钱财,意思就是钱财是好的,好的才怕散失,那既然是好的,为什么释迦牟尼自己又去钱财又要佛教徒让有钱财的世人供养呢?
一日不供养
王舍城人于一吉星日欢集大会,即于是日阙不供养。有一鬼神,敬重彼比丘尼故,至王舍城里巷之中,家家说偈:
“王舍城人民,醉酒眠睡卧,不勤供养彼,叔迦比丘尼。善修诸根故,名曰叔迦罗,善说离垢法,涅槃清凉处。随顺听所说,终日乐无厌,乘听法智慧,得度生死流。犹如海商人,依附力马王。”
时,一优婆塞以衣布施叔迦罗比丘尼,复有优婆塞以食供养。[53]毗罗比丘尼住在王舍城王园精舍比丘尼众中。因为王舍城人民于吉星日都在欢集大会,就在于这一天,毗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当时,有位鬼神非常敬重毗罗比丘尼,就进入王舍城中,到各处里巷四衢道头唱诵诗偈说:
“王舍城的人民,都醉酒而卧睡不醒;
毗罗比丘尼,没有人去供养她。
毗罗比丘尼,他勇猛修持诸根,
善于演说远离尘垢,证入涅槃清凉的法门。
如果大家都能随顺听她说法,就能终日安乐不厌烦,
乘着听法的智慧,就可渡过生死的激流”
那时,便有一位优婆塞拿衣服布施给毗罗比丘尼,又有一位优婆塞拿饭食去供养她。[54]
出家的毗罗比丘尼一天没人供养,就有鬼神去说世俗人“醉酒眠睡卧,不勤供养彼”,如果毗罗比丘尼不是“去世资财”,而是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有资财,自己就能解决生活的问题了,还要这样麻烦施主吗?释迦牟尼吃肉的理由,就是不麻烦施主。
释迦牟尼的整个僧团吃住所费用是找“世俗人”施舍而来,如果“世俗人”都按他的教化要求“去世资财”,远离“离施财及法财”,经济倒退回人类最早的时候,那时候“世俗人”的衣食住行所费用找谁“乞求取足”呢?历史上中国人也多次受这种思想影响,减少了国力[13]。
释迦牟尼吃的找世俗人施舍而不是自己生产获得:
一是释迦牟尼说杀生是恶,他不用钱财进餐馆选择吃素食而去乞食[55],乞食到肉施主的肉库存减少,就要多买肉,多买肉就等于多杀动物,等于他多做了恶,这种稍微高级的逻辑关系,一般人想不到是正常的,但是他自己把自己成最高的神,这种逻辑关系都想不到,就证明他不是最高的神,而只是一般人。
二是乞食就难以控制食物的干净程度,如别人吃剩下的食物,带有别人的口腔细菌,增加人染病的风险。那时候的和尚都是靠乞食维持身体所需营养的,而释迦牟尼的去世也可能跟食物不干净有关,佛教书籍记载:
中路止一树下,告阿难言,吾患背痛。……如来最后于其舍食便取涅槃。[56]
我在《释迦牟尼宣扬的巨大利益》写了佛经里面的各种给人的利益,其中包括金、银和奇珍异宝,佛经要人去世间财宝,就是认为这些东西是坏的,既然是坏的,为什么又用这些来吸引人或用来显示高贵呢?这就是自相矛盾,其实许多其它宗教,如天启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实金银财宝好还是坏,看的是用的人的心里,去的是私欲,在日常生活中磨练,而不是因为财宝有坏的就因噎废食的不要了,却要用的“世俗人”供养。金银财宝做为抗纸币通货膨胀的物品,也方便了人们的携带,正常用就是好东西,去是看不通道理。
对于乐的自相矛盾
关于对“乐”的认识也是如此,大量说“乐”是坏的:
“他是否能不喜乐色声等五欲,内心不会浊乱了呢?
是否已具有清净的法眼,灭尽愚痴了呢?”
娑多耆利天神诵偈答说:
“他的心常不喜乐于色声等五欲,也不会有浊乱的心。
具有佛陀清净的法眼,愚痴已灭尽无余。”
什么是正思惟呢?比丘们!正思惟就是离欲、不染世乐的思惟,也是没有嗔恨、没有暴力的想法。[23]
不散失钱财之六种原因者何耶?嗜耽酒类之放逸,居士子!实是散财之原因;耽着于非时游乐街衢……
耽着于赌博逸乐,是散财之原因……
……何处有音乐?何处讲谈?何处有手铃乐?何处有大鼓乐耶?居士子!此等六种过患,实由入于舞蹈之观览处而生也。[52]
但又宣扬乐是好的,又跟其它宗教一样设个天堂(佛教叫“极乐世界”)来吸引人入教[57]:
彼等由意所成,以喜为食,自放光而行于空中,长期间保留其美丽。[49]
净饭即为大仙父,摩耶即为佛之母,菩萨被护母胎中,身坏升天享喜乐。[58]
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久住此间。
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51]
诸比丘!有比丘信具足、戒具足、闻具足、施具足、慧具足。彼闻:‘四大王天,是长寿美丽而多快乐。’[48]
《仁王护国经》:
讲读般若,七难即灭,七福即生,万姓安乐,帝王欢喜。
表示乐是好的,原始佛经里面有大量这两种描述,自相矛盾。
对女性的偏见
释迦牟尼说:
女人及咒术,邪见不善行,此是世三法,覆隐而最妙。
女为梵行垢,于此人执着。[59]
青春尽日夜,女人秽梵行。[59]
女人入地狱多于男子……女人竟日习玩三法而自娱乐。云何为三?晨朝,以嫉妒心而自缠缚;若至日中,复以睡眠结而自缠裹;向暮,以贪欲心而自缠缚。以此因缘,使彼女人身坏命终,生三恶趣。是故,诸比丘,当念离此三法。[60]
释迦牟尼这句话与跟他一样主性格都是天生愉悦型性格的孔子说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61]一样是以偏概全,一竹竿打翻一船人,如果按这样的判断法,男人也能定出来许多的毛病。男人的犯罪率[62]、赌博率和吸烟率都远远高于女性[42],难道因此僧团成员就要从男性变成女性,拒绝接收男性吗?
《中阿含经》也记载:
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余有五百年。[63]
如果女人不得在于此正法与律当中,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
出家而学道的话,则正法当会住于世间千年,而现在已失去了五百岁(由于在教团
里,允许尼众之出家之故),残余的正法的期间,只有五百年。[64]
《律》也记载:
今正法唯住五百年。[65]
释迦牟尼认为女人不能成为佛、转轮王、帝释天、魔王和大梵天,而男人可以:
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终无是处。
当知男子得行五事。若男子作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必有是处。[63]女人乃不得行五事(为女人之五障:不得作佛、转轮王、帝释天、魔王、大梵天),倘若说女人能作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以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的话,终究不会有这道理的。
男人可得行五事。如说男子能作如来、无所着、等正觉,以及能作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和大梵天的话,必定会有这道理的。[64]
语言学家、佛学专家季羡林指出:
(释迦牟尼)瞧不起妇女,认为收妇女做尼姑,会缩短佛教的寿命,只因抚养他的姨母苦苦哀求才不得已而破此例。释迦牟尼允许他姨母出家,但很有感慨地说:“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往世千岁。今听出家,则减五百年。”[66][67]
为什么释迦牟尼没有能力像度男性那样同样度女性成佛?因为女性使得男性僧团更容易有男女之情还俗生育或者产生(音域),所以原则上不度女性吗?释迦牟尼自称“无上”,无神和人能及[9],而能力只足够这样度女性吗?
释迦牟尼认为:
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阿难。犹如人家多女少男者。此家为得转兴盛耶。[63]
假若使女人得在于此正法与律当中,由于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出家而学道的话,就会使这梵行不能得以久住于世间。阿难!譬喻来说,一个家庭里,女人多,男人少的话,这个家庭会得展转而兴盛吗?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团体女人多男人少就不会兴盛,人家只是多一个养大他的姨母被他度,他就能关联成女人多,男人少。现代的工厂就有女多男少的,这些工厂不兴盛了吗?兴不兴盛跟管理相关,多女的他的能力就管不了了?
人类基本是男女差不多,且男的会更多,如中国是117男:100女左右,正常情况怎么出现他所说的女多男少的情况呢?
而且他认为女人差(前面说的“女人竟日习玩三法而自娱乐”等),他的佛教团体为什么未来会出现吸引女的觉悟来出家,多过男的情况呢?
有的人想象说不让女性出家是当时野外环境治安不好,女性体力弱有危险,可《增一阿含经》说了信佛会被各种超能力庇护,“盗贼终不侵抂”。[10]佛教的出家人是接受施主给的钱的,[51]也就是身上有钱,男出家人身上又不带武器的,在野外环境怎么就不怕被盗的危险呢?如果男的不会被盗,就不能男女走在一起吗?如果有神护体,为什么神不护体女出家人呢?释迦牟尼和他的入门弟子就有各种超能力,[29]就解决不了这问题来普度占近一半人口的女性?
说普度众生又不让奴隶入教
释迦牟尼一出生就说普度众生[68],但后来又说不让奴隶入教,如:
从今已往,汝等苾刍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得越法罪。[69]
释迦牟尼这样说,是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类,没有一出生就有特异功能会走路说普度众生的话,平时说普度众生,后面又说不度女人和奴隶,这种自相矛盾的话证明他只是个普通人类,没有他自称的知道过去诸事的超能力。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矛盾
释迦牟尼一出生便说:
当其(释迦牟尼母亲)生时……堕地行七步。无人扶侍。遍观四方。举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要度众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70]
《无量寿经》记载其又说立四十八愿“不取正觉”(愿望不达成就不成佛的意思),表现其认为自己比对的决心和诚意,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71]
但是本文开篇写了:
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种方便调马,犹不调者,当如之何?”
马师白佛:“遂不调者,便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调马师白佛:“世尊!若以三种方便调伏众生,有不调者,当如之何?”
佛告聚落主:“亦当杀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然如来法中以三种教授不调伏者,不复与语、不教、不诫。聚落主!于意云何?如来法中不复与语、不教、不诫,岂非死耶?”[72]
释迦牟尼面对不听他的人,是不理他,“莫令辱我”,这还是“不取正觉”,愿望不达成就不成佛吗?现在这么多众生没被他普度,佛教还不是全球第一大宗教,为什么还说自己已经有了“无上正觉”呢,自己和别人还说他已经是佛了呢?
拒绝证明、怀疑
总结
所以说释迦牟尼的这些错误观点或不完美的说法,足以证明释迦牟尼不是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是无上的神[29],也不是神,也不是如它所说的自己说话从不妄语[74],它其实就是某方面智力比那个时代的人高的普通人,如果成“佛”的标准是一贯以来的“修行圆满的人”,他也不是修行圆满的人。
有的人拒绝证伪
有的人认为看到本文写的释迦牟尼出错,就认为全部是被后人篡改了,这里引用的资料多来源于有最可靠的《阿含经》系列,汉译的版本这么多年被不同的虔诚的佛教徒人翻译,都被一样的方法篡改吗?他们不会指出前人篡改的人居心不良?有这样的记载吗?
认为错误全是后人篡改的人看过原文吗?看过的话原文和汉译文我这里写的哪一句是被篡改了的?没看过的话,是怎么确定全部错误是被篡改的?
如果书里对的就认为是释迦牟尼的“无上”智慧,错的就是后人篡改或“示现”(在佛教里认为释迦牟尼“得道”前六年苦行是故意做错,让大家看到以免重蹈覆辙)[75],那么就是《不/未被证明;唯一指属;自洽循环的话》[76]这文里的不被证明+唯一指属+自洽循环。
释迦牟尼和其僧团成员(包括其没生育过的小孩子)出家不生育,剃头,这种记录也能被篡改吗?
预设某个人的看法都是对的,然后倒置解释他的错误之处,属于迷信。[77][64]
(欢迎您关注支持我简书号,都是干货)
(删减版)
相关阅读:
认知圣经《佛教需要改变的》,2019年。
来源及释义:
-
《长阿含经》/卷11/(一五)第二分阿[少/兔]夷经第十一。 ↩
-
《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卷第36/九九三。 ↩
-
《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译/卷第34/九六八;《妙法莲华经》/卷第二·譬喻品第三。 ↩
-
认知圣经《释迦牟尼超能力排行榜》,2019年。 ↩
-
《杂阿含经》求那跋陀罗 译,/二五二经 优波先那经。 ↩
-
《白话<杂阿含经>》悟慈法师,/二五二经 优波先那经。 ↩
-
《人的眼睛为什么不怕冷呢?》知立方科普,2018年10月30日,B站。 ↩
-
王志刚《楞严伪经——阿含经VS伪大乘经》,中国国际出版社,2014年8月,ISBN 9789881254894。 ↩
-
认知圣经《记载佛教不合理减少社会生产力的史料》,2018年。 ↩ ↩ ↩ ↩
-
《明太祖实录》/卷一:
乱兵焚皇觉寺,寺僧皆逃散。上亦出避兵。日暮,上归,念无所逃难,甚忧之。 ↩ -
《单位介绍_徐州龙兴寺》:它的前身是於皇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出家礼佛于此……明清二代,古刹多次遭兵、火之灾”。 ↩
-
Dennerline,Jerry,TheShun-chihReign,(编)Peterson,WillardJ.,CambridgeHistoryofChina,Vol.9,Part1:TheCh'ingDynastyto1800(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73–119,2002,ISBN0-521-24334-3/118页。 ↩
-
《日军侵华期间,少林寺的和尚都在干什么,他们还在普度众生吗》铁血军事,2018年4月4日:“此前少林寺曾被一批军阀劫持敲诈过”。 ↩
-
《中阿含经》东晋 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 译/卷7。 ↩
-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3/第1993页/四谛。 ↩
-
《中阿含经》东晋 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 译/卷49。 ↩
-
《杂阿含》/第639经/布萨经。 ↩
-
《南传小部》/第12经 (第10集)本生经三/第六章 那塔木达鲁哈品/141页。佛云:“尔时之母亲是摩诃摩耶,父是净饭大王,妻是罗睺罗之母,子是罗睺罗,而舍妻子出家之人即是我。” ↩ ↩ ↩
-
《注维摩经》:如来(释迦牟尼)还国七日,即度出家也。 ↩
-
《论语》/述而。 ↩
-
认知圣经《释迦牟尼各种神化自己的描述》,2019年。 ↩ ↩ ↩
-
《论语》/雍也。 ↩
-
《论语》/先进。 ↩
-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1/第291页/出家。 ↩
-
《南传小部》/第22经 (第11集)大义释/454。 ↩
-
《增一阿含经》 ↩
-
认知圣经《佛教非常鼓励出家的教义》,2018年。 ↩
-
《巴利文大藏经》/经藏·中部·圣求经·第26经:
……啼泪痛哭之中,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在家成为出家之行者。彼予如是为修行者,不论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无上寂静最上道而往阿罗罗迦罗摩仙人之处,往而白阿罗罗迦罗摩仙人言:“尊者迦罗摩,我愿于此法、律,以行梵行。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彼时菩萨有三夫人”;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尔时太子有三夫人”。卷四“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婇女。”(《大正大藏经》/卷24/页115上);
《佛本行集经》“时净饭王,为其太子立三等宫”。 ↩ -
《藏传佛教辞典》/罗睺罗:“释迦成道归乡时,罗睺罗随其出家”。 ↩
-
沙滩孤雁《心学凶猛》,2015年1月,中国财富出版社,ISBN 9787504754998。 ↩
-
北宋·释道诚《释氏要览》/上·剃发。 ↩
-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2。 ↩
-
认知圣经《《古兰经》的观点错误》,2019年。 ↩
-
《秋冬保健:不戴帽子3/4热量会跑掉》,《中国中医药报》/11月25日/7版。 ↩
-
《南传中部》/第81经 陶师经。 ↩
-
张西镇《杂阿含经白话译解》/卷50。 ↩
-
“乞食”是没问题的用语,《阿含经》系列就常常说“乞食”,如《长阿含经》/卷11/15:世尊(释迦牟尼)默自念言:“我今乞食……”。 ↩
-
《长阿含经》后秦 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译/卷三/游行经第二中。 ↩
-
认知圣经《几大宗教给予的大利益——天堂》,2019年。 ↩
-
《南传小部》/第8经 (第8集)长老偈经/534。 ↩
-
《增一阿含经》/卷12/三供养品第22。 ↩
-
认知圣经《年龄和性别对人的影响》,2018年。 ↩
-
《中阿含经》东晋 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 译/卷28/第116经 瞿昙弥经。 ↩ ↩ ↩
-
《律》 ↩
-
季羡林《佛教十五题》/第一题/49涅槃,中华书局,2007年,ISBN 9787101053319。 ↩
-
《弥沙塞部和酼五分律》/卷29,见第22卷/第186页上。 ↩
-
《长阿含经》/卷1。 ↩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说/第23卷/第1033页中。季羡林称还有多条记录。 ↩
-
《长阿含经》/卷1/1。 ↩
-
《无量寿经》/独留此经第四十五。 ↩
-
《杂阿含经》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卷33/923。 ↩
-
《阿含经》释迦牟尼:“善宿。你见过我打过妄语(“妄语”是指谎言,虚妄不实的话。佛教五戒之一,又十恶之一)吗?”
善宿:“到目前为止,我确实没有见过世尊打过妄语。” ↩ -
认知圣经《不/未被证明;唯一指属;自洽循环的话》,2018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