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良知·困境·殉道·突破

2018-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快速读写书评站

一一读《屈原传》、《屈原赋今译》

良知和困境,如影随形,形影不离。中国历史上的文人,似乎没有例外。

屈原刚直不阿高风亮节,是正义的化身。他的作品《卜居》,记述了他遇到的严重困境一一

他的政治抱负没有被当权者认同,反而被排挤诬谄,被立案调查,判决革职、放逐3年,禁止会见国君,满朝官员没有一个支持者或同情者。他在孤独、彷徨中,决定尝试占卜,求知自己未来命运。

屈原拜见主管占卜的官员郑大师,一口气发出八个提问。原著运用排比句,把这八个问题写得跌宕起伏、富有修辞的美感,本文不作复述。如果转换成当今我们的话语,意思大致是:

我是要继续牢记宣誓词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贡献呢?还是甘于蜕化变质,成为大老虎、小苍蝇呢?我现在见到的,似乎是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世界啊,无耻的人能名利双收、品德高尚的人却吃遍苦头,我将何去何从?一一请求神明指引方向,使我走出困境。

郑大师听完,神情凝重,收起占卜用的道具:“我看神明的力量,并不足以解决先生的困惑。您还是率性为之吧。”某些心理学家分析,当时屈原已患上抑郁症,这种病人的自杀率高。幸而郑大师的回答足够谨慎,不然屈原投汨罗江的时间可能会早一些,我们将读不到他的另一篇优秀作品《渔父》了。

屈原行吟图

现在再看《渔父》的叙事。脸色憔悴、体形枯槁的屈原,在沧浪河边行走(注:“沧浪河”是当时楚国一条河流的名称)。一个打渔人对他进行恣意挖苦、羞辱、挑衅:

“哎呀~您可是个朝廷大官,智商应当可以的啊,您刚直不阿,使自己沦落到这般恶劣、凄凉的境地,哪又何苦呢?您知道众官皆贪,为何还要保持自己一人廉洁?您也拿个三几亿不行么?只要您不那么固执,随随大流,您也可以过得锦衣玉食嘛!”

“不。”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自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要我随波逐流,与你们这种人同流合污,我宁可投水自杀葬身鱼腹。”  

打渔人听着发笑,划渔船离开,不再同屈原对话,边划船边敲击船板,大声唱起一首流行民谣《孺子歌》,不再与屈原说话:

“沧浪河的水啊,有时清澈见底,
可以洗净我帽子上白色的绢带。
沧浪河的水啊,有时沙泥俱下,
又何妨我把双脚伸下水,冲洗污秽”

(这一段原文:“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笔者考虑,一般的打渔人可没有这样的说话水平,他应该是贪腐集团派来说事的人吧。不少论者推断,《渔父》是屈原自杀前不久写成的,在极端的困境中挣扎,没有出路,不堪疲惫,使一个有良知的生命,走向终极。

写到这,笔者想起一首北宋诗歌,如果单看字面内容表达的意境,也算是闲适、抒情的佳作:

“纸屏石枕竹方床,
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
数声渔笛在沧浪。”

——《七绝·夏日登车盖亭》

中国古代作家认为,写作中引用经典,能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这么看,这首短诗借用经典作品《渔父》、《孺子歌》,确实颇有深意了。

此诗作者蔡确,官至北宋宰相,他的行状被记录在《宋史》的《奸臣列传》,具体就不展开说了。现在有一些论者,称他为当时王安石“改革派”的中坚人物之一。

蔡确考取进士功名时才22岁,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他是个怀有远大理想的青年人,但起码能断定,他自小就大量地背诵圣贤经书,受到仁义道德熏陶。不过,在良知遭遇困境的时候,他选择了突破。

对于屈原的《渔父》,他不再止于欣赏,而是把玩。

突破是容易的,他心领神会,只要愿意把一双脚放进河水,突破就做到了。


附图(3幅):现在我们过端午节,消费行动比较多。屈原是个反成功学人物,以他为榜样的人,多不多呢?

图1:端午节促销广告 图2:屈原被戏说 图3:屈原被调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