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处理孩子情绪的方式,可能正“毁掉”孩子

2019-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郑州哇卡感统训练

      孩子的教育,永远是一个家庭的“终身事业”。

        前两天,在跟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她觉得跟我聊天有个最明显的特征。我好奇问之,她又说:“跟你聊天,我收获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永远不要尝试,和做老师的人讲道理。”我更加奇怪了,我并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呀!

        朋友继续说到:“你们老师总有说不完的道理,我家孩子的爸爸,能有你们做老师的一半能力去教育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朋友略带调侃的话语中,我却听到了其中的幽怨。

        讲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的。在人际关系中,最没用的事情,就是和一个暴跳如雷的人讲道理。朋友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在带养,长辈们对他宠爱有加。然而,最近孩子的情绪波动却很大,问其原因,原来孩子现在开始上小学了,每次回到家做作业都要发脾气。这简直成了他们最最头疼的问题。

        每天放学回到家,孩子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做作业,而是打开电视机看动画片。朋友一开始还引导孩子要先做作业,引导无效之后,爸爸的责罚就替代了这种规劝。孩子一脸委屈,耷拉着脸,垂头丧气带着情绪,去做作业。孩子的爸爸认为自己的方式很有用,孩子听话了,能乖乖去学习了;但妈妈却知道,这样的方式伤害了孩子,但又不知道怎么解决。

放下姿态去感受孩子   

         为什么孩子写作业这么让人头疼呢?原因很简单,父母的认知水平和孩子的能力水平产生了误差。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心里设定了一个标准,用这个标准衡量孩子的表现。如果孩子没有按照这个标准做事情,就是所谓的不听话,不懂事,不爱学习,笨。

        孩子真的很差劲吗?不是的。父母应该反思一下,你们现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是否也做到了,或者做到过。孩子是缩小版父母的一种体现,每个孩子天生就是独一无二的天才,他们有情绪实属正常。孩子的情绪能否被理解,人格能否被尊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这个时候,我觉得作为家长,不妨可以试着放下自己的姿态,去了解孩子,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例如:孩子可能由于放学没有听清楚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又不敢说出来怕被人笑话,所以就干脆不写;或者说孩子是因为这项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和家长沟通,怎么向家长请求帮助。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能够走过去,问问孩子:你完成作业有什么困难吗?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可能就会是另一个结果了

                             用理解代替说教化解情绪

         最近孙俪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文字:“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情绪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那些大道理等着他们情绪好一些的时候再说吧。”相信不少妈妈看到以后,会非常赞同孙俪的观点。但是实际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有家长说对孩子心平气和的说,根本不管用;也有人说自己一旦发火,连爸爸都觉得害怕,更别说孩子了。

        孩子第一次去幼儿园的分离焦虑;第一次想得到玩具却被告知不可以买的失望;他喜欢吃冰激凌却找不到家里的冰激凌放在哪里的急躁;他想看动画片玩手机,却被厉声喝斥的落寞......这些都是我们成人都有的情绪,而家长对孩子这样的情绪,总是以绝对的地位优势,压制和要求孩子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你应该这么做,应该那样做......可你发现越是这样,孩子越是觉得你不能理解他,跟你越来越疏远。其实他要的可能只是要你过去安慰一下他。

        有一次,我晚上去散步的路上,在十字路口碰到一个正教育儿子的妈妈。不知具体原因,只见儿子委屈又无奈地抱着自己的书包,站在原地,眼睛盯着妈妈的方向;妈妈气愤的问:“我就问你最后一遍,你走不走?”态度非常坚决。孩子的声音开始呜咽,想往前,又不甘心,妈妈又提了一下嗓音“你走的话,现在过来。”只有三五米的距离,孩子却咬牙跺脚,吭哧走过去。最终孩子是斗不过妈妈的,虽有不满,却也不能眼看着妈妈开车走人。非常能理解孩子妈妈当时的心情,可能觉得这个孩子太不听话,可能在气头上想给他一次教训,可能说了很多遍,无奈的没办法。

        孩子的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不处理不代表可以顺利度过,处理不当有可能会毁掉孩子的积极性,和健康成长的环境。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尊重孩子,多去和孩子沟通,多了解孩子的情绪。教育的诀窍在于释放孩子的天性。一个健康完整的家庭,健康、乐观、人格完整的父母,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