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湖读书

爱和自由,是父母的最好礼物——尹建莉教育理念1

2018-04-19  本文已影响0人  ed723ad277b0

近日,重温了尹建莉家庭教育三部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对照生活中与儿子的相处细节,进行反思和梳理,有了新的认识。

一、尹建莉其人

尹建莉,教育学硕士,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在研究家庭教育过程中,结合带女儿经历,总结反思,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系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撰写了上述三本书,使人耳目一新。由于她理念先进,操作性强,切合现代教育本质要求,给许多年轻父母很好的启发,引起了巨大轰动。

出版第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之后,继续深耕细作,将感性之作提升为系统理论思考,推出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继尔用系统的理论,回答读者(父母)来信问题,将理论回答现实问题,精选代表性问题集,出版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觉的孩子最自由)》。

经历了1.将自己的实际提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感悟。2.将实践进行提升、思考,形成自己的理念和独特观点,即将理念自洽,形成自己的理论系统。3.再将自己的理论放在更多人的实践中检验,使理论更加丰满和具有内涵。

许多人,看过一启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出于对她成功将自己女儿培养进名校的信任,将她的育儿方法借鉴。发现有的方法见效,有的衍生其他问题。于是,匆匆认为,尹建莉的方法好是好,可以不适用自己的孩子,比如认为尹建莉过于对孩子宽容和放纵,容易造成孩子没有礼节,不知规矩等问题,进而决定采用自己的直觉来教育。

中国历来有道术之辨、世界观和方法论之说。尹建莉用于自己女儿的教育办法是术和方法论,那么她这样做的背后理论支持则是道是世界观。世界上,哪里都有舍本逐未,只用她的方法去套自己的孩子,进而得出她理念不适合,却不去深究内在的理念基础和教育原理,勿忙结论,纯属懒汉思想,岂不哀叹!

因此,要学尹建莉的育儿理念,不得不深究她的教育原理和哲学理念。

二、尹建莉家庭教育理念初探

儿童观

1.美国学者、文化批评人尼尔·波兹曼 在1982年写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探讨了童年观念的历史演化进程。他认为:印刷术普及之前,儿童与成人之间靠口语传播,彼此分享基本相同的文化世界,所以人类并没有“童年”。

也就是说,在印刷术普及(知识时代)之前,儿童被认为是成年人的缩小版,唯一的意义,就是等长大之后,和成人一样。

2.认知发展心理学皮亚杰用科学的方式研究了儿童的特点,明确提出了儿童的发展任务相异于成年。后来,发展心理学进一步提出了人在一生中不同阶段的社会任务,把童年作为一个明确的发展阶段。

3.尹建莉认为,童年是美好生命的一个过程,有自己的独特意义,强烈反对让孩子快点长大。深刻批评常人所拥有的庸俗的念:童年没有任何价值,它只是为成年作准备;孩子阶段所作一切,仅仅是手段,只为“长大”服务,本身没有乐趣和价值。

4.当我们问童年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就像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一样无解。童年的意义和价值,就是童年的本身。衡量童年有没有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他的童年快不快乐。

父母的任务

第一个任务:和孩子建立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心理学家马勒称为分离与个体化)。具体讲:

1.提供生活物质基础,保证孩子吃饱穿暖,保证孩子的安全,不受侵犯。

2.在心理上给与坚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赏孩子,是最真挚的爱。

3.得体的退出。不试图控制自己的孩子,给他自由。

爱和溺爱

爱和溺爱是本质上的区别,不是程度的不同。爱的本质要给孩子自由、宽容、欣赏。溺爱的本质不是爱的过度,而是父母的管制、包办、批评。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爱,是给孩子自由,培养其独立性。是信任,是相信孩子内在的心理机制可以解决他遇到的各类问题,父母起启发和指导作用。

溺爱,是对“爱”和“自由”的恐惧,直接的反应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典型的方式是包办、和严厉管制。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择业择偶——表面上看是给了孩子很多,背后的实质是事无巨细地剥夺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因此,“溺爱”不是“太多的爱”,而是“太多的打着爱的旗号的控制和包办”。

自由

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胡作非为),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只要是正常的真爱,给得再多也不会让孩子变坏。正常的情况下,孩子的天性是善和美的。任何形式上的爱的匮乏或剥夺,都会给孩子带来某种程度的心理创伤。

和孩子相处的态度

老子说,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意思是说,以事物本来的要求来对待他。对于孩子,也是如此,从孩子本身的特点出发,去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包容孩子。比如,幼小孩子对安全感的需求是巨大的,体现之一,就是要父母抱,如果父母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就会体察出被抛弃的恐惧,去满足孩子的正常需求。而不是认为孩子不应该娇生惯养,培养孩子独立性,而非得不去抱,任由哭泣。

对待孩子,不要从成年人的高度,居高临下的对孩子训斥,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个高度,心平气和地平待对待,甚至,要从理解一个弱者一样,包容他表现出来的“不正确”。

农夫和玉的故事

农夫得到一块玉,希望把他精雕细琢,但是他却用锄头工作,无意间粉碎了它并且使之失去价值。孩子就是父母手中的一块玉,但是父母的粗暴、局限、浅见和任性,和锄头无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