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是20~20000赫兹

2020-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太阳与花儿

据研究,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赫兹。

好几年前流行过一个测试,结论是:人在35岁以后,就几乎听不到14400赫兹的声音了,只有孩童青少年能听到。

14400赫兹就是测试中的一段电流声。

不同年龄的人去测,很多都被虐了。

但这显然不科学,哪有什么测试会清楚明晰就定在35岁这个分界岭?

如果说60、70岁后,完全听不到高频声音了,那还有点道理。甚至如果听力损伤严重又不及时治疗的话,完全失聪也正常。

所以老年人的手机铃声也往往音量高到刺耳。

“刺耳”,是相对耳力正常的人听起来的感觉。就如所谓“噪音”,也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那35岁,和青少年的耳力比起来,就有明显差异了吗?这当然不一定,太夸张了。

上课时老师说一般人50岁以后听力会明显衰退,这种说法,还让人信服一些。而这还不包括个体差异。

总归,年龄肯定不是听力衰退的唯一因素。

但听力随着年龄增长,的确会逐步退化,这点却又是肯定的。就算用特殊个例来反驳,也没什么说服力,毕竟大数据上,这的确是事实——老年人耳背耳聋,更常见不是吗。

为什么会衰退呢?

其实也很好理解。无论什么东西,用久了,都会有损伤。

听力器官,也不过就是一个器官,50岁和20岁比,多用了30年耳朵呢,能不损失灵敏度嘛。就像以前的CD光盘,听的次数多了,磨损多了,自然就会卡带,一个道理。

机器老旧了,要修,用到报废大不了换新;器官老旧也一样,治到不能治,也得换。但,却不是任何器官都能换,而且换了也不一定效果好。

这就是人类这种肉体凡胎的局限性。

人啊,作为一种“精密器械”,说坚韧的确坚韧,你看,很多疾病缠身或一身伤痛的人,虽然痛苦但也的确成功从各种险境中存活下来,并且有活很久的;

可说脆弱也脆弱,有的人稍微哪一块零件不对了,就会引发一连串糟糕反应,然后,一场小风寒、一次大便不畅也许就直接要了命。

这种不确定性,找谁说理去,又能找谁要公正?

但至少,你活成什么样,除了那些不可抗因素,自己怎么做才是最关键的。

一个“人”,之所以叫“一个”人,就是说,别人都不可能、也没义务必须为你的人生负责。

总不能吃多了不运动变胖有了三高啥的反而怪人家做的东西太好吃,也不能整天戴耳机音量开最大听重金属听到失聪反而怪耳机质量太好吧?

这时候,可能有人反驳:我的人生,自己并不能做主,我都是被逼的,那又怎么说呢?

那……我毕竟不是圣人,也不是超人,只能在自己地盘叨逼叨地叨叨几句而已,自己都管不好,自然也拯救不了你。

(忍受了好几个月的装修和工程噪音,努力告诉自己:没事,听力还正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