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计划之《稀缺》

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即便给忙碌之人多些时间,也绝不会促发他的高效;即便给贫穷之人多些钱财,他们也绝不会变得富足。这就是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德希尔·穆来纳森(Sendhil Mullainathan)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Eldar Shafir)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发现的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
两个角度、两种思维合著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以独树一帜的视角得出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的缺钱少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强调真正可怕的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
二人致力于利用行为科学帮助人们解决社会问题。作者认为,在长期性的资源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稀缺》旨在揭示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所以,作者引入“宽带”概念,用来形容心智的容量。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并指出,改变心态是逃离稀缺的唯一途径。
如何改变心态?首先是节省带宽,在稀缺状态下不做过于复杂的解决方案。比如,政府扶助低收入人群进行培训时,1个小时的“老张如何摆摊卖肠粉发财”比100个小时的格雷厄姆《证券分析》培训效果更好;比如纠结于很久没有时间陪家人,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今晚回家陪家人吃顿饭,而不是规划明年春节去如何。然后就是规划余闲,采用预防性的措施。比如在10分钟的演讲中,让助理提供5分钟、3分钟和1分钟的时间提示;如果有3个任务,则分配3个不同的期限,不要把所有的任务放在一个最后期限。
这本书警惕性地提出注意避免稀缺陷阱,不要在缺钱时用高利贷,不要为了投资回本使用高杠杆,不要因为忙碌忽略家人⋯⋯
最受益地是作者给出了摆脱 “穷忙”日常状态的答案:制订计划、建立“余闲”、安排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