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儿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2019-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佛门是智慧门

三岁儿童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1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2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

3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4佛说[“只有於一切众生的烦恼处,才能得证诸佛的境界!”]学佛就是自觉觉人,自利利他,一起离苦得乐,就必须依靠般若智。但是般若智无形无相,却能在你所接触的一切有情众生中体现出来,他们呈现的苦相就是你证得菩提觉智的启示相,又是开解他们心中诸苦的般若波罗密,故,众生都是自己的善知识。

5面对疾病,学佛人,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未学佛人,当令之明白因缘果报,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今生得病乃宿世作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6凡夫但爱身财命,圣人悯之,教其修福,修福只得人天报。真学佛人当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恐怖,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只有修功德,修觉悟,才能出离三界,永无痛苦。

7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

8什么是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本来应该无欲无求,但是因为无明障住了我们的真心性明净体,所以上求佛道,追求智慧、觉悟,也叫自觉。自己觉悟了,看到众生还在三苦八难之中受苦,起大悲心,把自己觉悟的经历过程回向给众生,让他人也从迷途中也能出来,就叫下化众生,也叫觉人。

9有的学佛人虽然表面上做了很多善法,但结果并未显现应有的功德。为什么?达摩祖师告诫我们“唯知事相为功,总处有相执境,广费财宝为名、禄、寿,损己迷他,未解惭愧真实义,怎觉知见有为,处处爱著,说到实相无相之微妙,则如迷不解,贪现世之小利,不觉当来之大苦,如此修学,徒劳往返,背正归邪”。

10什么叫实相无相?实相即是空相。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智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华严经》中佛说:“一切万法皆无自性,以何为自性?以心为自性”心正法即正,心邪法即邪,心正持邪法,邪法亦是正法;心邪持正法,正法亦是邪法。六祖慧能大师也说,凡夫若无八万四千心,何来八万四千法?

11何为修?何为度?何为法?何为慈悲心?自我觉悟名为修,觉悟他人名为度,觉悟的方便途径名为法,发愿自觉觉人名为慈悲心。

12众生无边誓愿渡,凭什么渡,所谓邪迷心,诳妄心,十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皆是众生,各须自性自渡,方名真渡。何名自性自渡?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用正见渡,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渡,邪来正渡,迷来悟渡,愚来智渡,恶来善渡,如是渡者,名为真渡。

13六祖慧能大师告诫我们: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才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中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若依此去修行,天堂就在眼前。

14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恶鬼。

15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佛知见,即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16沙门学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离开了佛知见,不但不能根除烦恼,而且旧业逼着人因著相起心动念,又不停地再造新的业,新业累在旧业上,逼迫人,奴役人的无明力量就会愈来愈大,人也就会愈来愈烦苦,故《华严经》中佛说凡夫见诸相,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

17佛在唯一的一乘真法中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就是叫人相信此真理—因缘果报法(生灭法),但并不是要人去服从因果,而是通过修正不足改正过患,穿上大乘惭愧衣,真行大乘忏悔法(行普贤行),在修行中通过灭度忏悔法的邪出(委屈感和罪恶感),才能正确认识并掌握因缘果报,而去灭度转化这看似注定的因果。

18当修行人忧悲苦恼、挂碍恐怖的时候,应立即返照自心,便能觉察此时无非是自己贪嗔痴三心大起,七情六欲大作的时候,这时如能及时警觉,猛然回头,就能从这些忧悲苦恼、挂碍恐惧的地狱之旅中见到启示相,能得到启示,就叫良性互动,也叫认同光明,光明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力量,有力就会快乐。

19《大般涅槃经》中佛又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

20达摩祖师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21因果可以互转,每个人百劫千生做业力的奴隶,为业力所转,在这里业力就是因,这个因虽然不好,可是我们若用善缘来改变这不好的因,起佛缘,还是可以结佛果,佛说:有缘遇者根无大小皆成佛道!学佛弟子,当用愿力来对治业力,使自己从业力的逼迫中彻底解脱出来。

22自古就有“若无一切心,何来一切法”一说,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心,自然就有八万四千尘劳邪见。故《楞严经》中佛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六祖慧能大师说”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何以故?众生有八万四千尘劳心“,就是告诉我们,离开般若波罗密,免谈解脱!

23为了不让大家再“依非真邪伪之法”去盲修瞎练做群盲,佛才特地留言:“是诸比丘当依四法,何等为四?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但一切众生都因愚昧而不自知,只有见性者才能明悟其中的“法”、“智”、“义”都指的是佛性,也叫觉悟,智慧,佛知见,般若波罗密。

24“善男子!是故如来微密之教难可得知,唯有智者才能解我甚深佛法,非世间凡夫品类所能信也“,又说“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一亲近善智师,二能听法,三能思维义,四如说修行,若男若女具是四法,则名丈夫,若男子无此四法,则不得名为丈夫也,何以故?身虽丈夫,形同畜生”。

25如果我们虽闻正确开示而不能起正念,或虽能起正念却不肯正行,或虽然正行而不到家,行而不至,也就不能入於佛之知见道。故,六祖惠能大师告诫我们[“不修即凡”]。正如《楞严经》中佛对阿难说的“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的秘密妙言,却不如一日行无漏业”

26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当做功德。功德只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如,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开启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并依此作是真功德。

27真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若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心虚妄分别不实,即自无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有别,武帝不识真理,非祖师之过。

28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就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憐悯者,虽然勤精进,却不知在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圆觉。善男子!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29文殊师利菩萨问佛。何等之人。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曰。凡夫之人。认自四大色身是我。贪生怕死。名有我相。心存憎爱。意不均平。名有人相。念念常随。世心流转。不求解脱。名有众生相。心识不忘。业种常萌。不悟无生。真空实性。常随心境。意识流动。名有寿者相。

30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何况资财。但学大乘佛之教法。名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更不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持。名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即名凡夫。无此四相。是名菩萨。

31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应当精勤降伏烦恼业,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於境不生,彼我情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真善智师,不坠邪见。

32修行人应解悟过去千百亿世的业力都要以今世的因缘为转承点,如果你今世还没有依佛法开启智慧,那你就是继承了过去千百亿世的业力,再加上今世所造的业,继续转向来世。相反的,如果你今世用愿力法对治了今世的业力,那么过去千百亿世的业力就无由转承,那么千百亿世的业力,就在今世一笔勾销。因为造业受报的唯是“心”。心能造业,就必须受业报,如若能以般若智慧对治这些妄心,则无造者,亦无受者,是以千百万亿世的业力,当下即消。

33佛门中的真戒,乃无相戒(心戒)!故,初修行人当持“对人对自己对一切事物总保持善意而乐观的耐心”的戒(耐心戒即铠甲之义),修“知苦心、畏怖心、厌舍心、出离心、惭愧心、忏悔心、感激心”的福。一个真正“持戒修福”的人,面对人生的坎坷、磨难和考验时,便能泰然处之,更能依智慧作出正确的对治,这就是福报!

34若我们的所施所受,皆是苦因或烦恼因缘,则我们纵有强烈的需求“爱”和“被爱”,却对“爱”与“被爱”如此无力,剩下的只是互相放帐、记帐、讨债,只是彼此拉扯不断、纠缠不清的系缚和争斗,以至於释“爱”者的爱,不能被正受而感沮丧;而受者虽对爱有极大的饥渴与索求,却因得不到或不能满足而生怨恨,其结果只是罪恶感和委屈感。所以佛把这种“爱”法叫做[“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故名“饿鬼爱”。

35覆藏别人对自己的伤害,覆藏自己对别人的恩惠,产生委屈感;覆藏自己对别人的伤害,覆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产生罪恶感,委屈感和罪恶感都是欺误心在作祟,由於自心欺误,故令自心脆弱,由於自心脆弱,则伤毁心大作,令惭愧心和感激心不能发起。所以,罪恶感和委屈感的确是学佛人的大敌!为什么?一、委屈感是“他造我受”,罪恶感是“我造他受”,总之都跟“自造自受”这真理对着干。

36修行人若无烦恼磨练,不但难发大心,就算小有成就,一遇环境逼迫,即随境转。切记!学佛本是逆行返本之事,不入正定聚,怎能返本?但这一切都不能离开善知识的教化,所以对善知识的感激心相当重要,若能经常深起感激心就容易受到正真之法的感动和激发,何况感激心是柔软心的开始,柔软心是初地菩萨升住二地菩萨的必修课。

37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38只有施者心行平等去布施,不矜功、不受福、不希求回报,才是好施者。只有受者起感激心、报恩心,才能摆脱无力感,才是能对正法消化吸收的好受者。

39文殊菩萨问佛:云何是好心?佛言:好心两字,无人行得。若是好心,利益他人,不求他报。给事他人,不求果报。供养他人,不求福报。济利他人,不求恩报。及至下心,满人心原。难舍能舍,难忍能忍,难行能行,难救能救,不择冤亲,平等济度,真实能行,非但口说。愚人口说好心,心无慈善。贤人常行好心,口不自言,但念利济他人,不求自己名望,是名好心。若是舍寸而求尺,种少而望多者,是不好心也。

40佛在《华严经》中告诫:[“修行人当熄灭一切世间的希求之心”]正所谓[“有求则苦,有念皆非,无求方乐”]。

41佛言:吾灭度后,末法年中,多有钝根劣智众生,心迷意醉,智暗情昏。虽有斋戒,并无智慧,愚心高傲,邪见自专,不肯下心,参求明师,正真法诀。一向执著,认妄为真,或有执著,经书文字,或有执著,诵持名数,或有学得,一言一句,便为究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修少善根,生大果望。是人愚迷,不会佛意,自诳自瞒,虽是善因,难逃恶果。何以故?种子不真,所以不结菩提正果,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42云何行持,名善知识?佛言。善知识者。心性柔和。戒行精专。心无贪妒。物无爱恋。心行平等。意无憎爱。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总持。好心与人。不求果报。行门清净。无诸过失。说法论议。皆合经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识。

43佛言:其人不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弃捨去远离菩萨心,反教学诸杂经,随杂经心喜乐;復教学馀经,如阿罗汉、辟支佛道法,教学是事,劝乃令讽诵,为说魔事魔因,行败坏菩萨,为种种说生死勤苦,言菩萨道不可得,皆是菩萨的恶师。佛言:其人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稍稍教人令学成教,语魔事,令觉知,令护魔,即是菩萨善师也。

44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

45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二者任病,三者涅槃止病,四者灭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46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4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43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44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45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46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47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乃至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48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