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应酬
从某一天开始,有没有害怕会听到朋友或同事邀请你“吃饭”?从某一刻开始,有没有厌烦晚上要陪客户“应酬”?
当中国传统的“酒桌文化”与现实的“生活压力”碰撞之时,就是我们称为的人际应酬。多年来,这已经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生活常态。
春节期间,是高密度的人际互动时刻,也是各种应酬的高峰时段。而这个时候中国式关系中的一些固有的特点就会呈现出来。比如,体现在谈婚论嫁上,就是“逼”这个字;体现在酒桌上,就是一个“劝”字。逼婚也罢,劝酒也罢,都有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的意思。
还有请客送礼,也藏着这种感觉。比如许多农村和小城镇,大家差不多都携带类似的食品礼物来做客,收下,太多;转送,不礼貌;如果拒绝,那绝对是一个又一个的心智考验。
客观的看,这些事情里都有点强买强卖的意思,对方的好意,你必须接受。即便带着点恶意,例如劝酒,你也得接受,否则,就是不给对方面子。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些行为多少逼迫的味道。这些好意的表达,也带着点浮在表面上的感觉。看上去表面上的原因是对方的善意不是你想要的。
深层次的理解是,他们封闭了自己的心,切断了自己的感受。尽管人非常好,可因为心是关闭,这份好意,没有心的参与,只有头脑在努力。
貌似好意的心,却包裹着一层坚不可破的硬壳,硬壳外面是各种讨好行为,它们就像一层流动的、稠状的浆糊,恰恰是这层浆糊没有能力判断别人到底需要什么。有时候,即使给到了对方想要的,因没有心,也就没有感情的投入,所以这份礼物是没有温度的。结果,它只能是一种应酬。
于是,我们看到这种各方都异常的辛苦应酬里,请客、吃饭、送礼的成了一种负累。送大家都送的礼。因为没有心,所以不知道对方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送什么,干脆送大家都送的,所以礼物就变得同质化;礼轻礼重,构成面子大小的竞争。春节的酒席,也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礼物必须收,敬酒必须喝,否则,面子就受伤了;礼物送来送去,收来收去,搞得身心俱疲。
这样的请客吃饭送礼,大多只能在停留在头脑上,而不能进入到心里。心里留下的都是疲惫,和人群散去后的失落。所以,很多人开始惧怕高密度的应酬。
有专家在细致的分析后提出了应对之策:积极回应和不含敌意的坚决。即确认,对方的行为是好意的,这是积极回应。如果想拒绝时,就可以用不含敌意的坚决,例如过分的劝酒,就是微笑着坚决拒绝。
说应酬真正的友谊,不为功利而来,不为目的而来,只为懂得而来,只为那份相惜而来。没有肉的香,没有鱼的鲜,没有山珍美味,没有海味珍希,像素的底色上开出的一朵小花,像白雪世界,傲雪红梅,雪的冷与梅的香,相互映衬,愈发清凛美好。
君子之交,当以“素交”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