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概念关系型知识
语言中实词所指代的概念在大脑中的非语言形式的存在,多个概念使用关系进行连接。概念就像是许多点,关系就像连接点的许多线,共同组成一种知识网。
学习方法:灵活使用旧有概念对新概念的迁移作用,迁移过程中新旧概念会自动形成关系。注意补充概念之间的关系连接。
例如:信息与计算机的概念、网络的概念、上网与浏览器的概念、变量的概念等。
过程实践型知识
一般是各种操作流程的记忆,一般的视听说识记不能达到良好的识记效果,需要实际流程操作才能更好识记。
学习方法:设计科学而完整的操作流程步骤,通过实践来探索和识记。
例如: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使用方法、文件资源管理。
长期练习型知识
经常性反复练习才能获得的技能,练习时需要配合技巧。
学习方法:熟能生巧。
例如:打字。
教育三观
- 教育观:育人为本
- 教师观: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做人,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实践)
- 学生观:学生主体性(全体发展,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是在合适的教学条件下,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从而引发主动学习。其核心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激励、互相帮助的积极依赖,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是一种既适合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又适合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
探究学习策略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的学习。
问题驱动、合作探究、游戏活动、辅以多媒体素材展示。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基础: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理念,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学生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法强调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任务情境。
在教师帮助和问题动机驱动下,围绕活动中心,互动协作,主动应用学习资源,充分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积极性。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内化伦理,产生学习实践活动。
注意:
科学、适度、适当、具体的原则;
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
各个任务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
- 任务驱动法的核心:任务设计和兴趣驱动。
- 任务驱动法的关键:任务的设计。
学生活动:
- 进入学习情境
- 分析任务
- 自主协作探究
- 检查优化
- 汇报反思,总结提高
教学过程:
- 引入任务
- 分析任务
- 完成任务
- 检查任务
- 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
- 创设情境
- 引导学生对任务讨论分析
- 提出问题解决的工具资源
- 监控学生学习过程,适时评价、指导
- 总结、点评、归纳思路策略、完成意义建构
课堂讲授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情境教学法
教学设计
- 学习者分析
- 学习需求分析
- 教学目标分析
- 教学内容分析
- 教学方法选择运用
- 教学媒体选择运用
- 教学策略选择运用
-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教学评价
表现性评价:
对教师的作用:阐明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整合与综合运用。
对学生的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课堂观察评价
功能:
反馈调节功能
诊断指导功能
强化激励功能
教学提高功能
目标导向功能
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