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亚夫军细柳,我读了四次才有深刻的理解

2021-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不不子

最近降温,就没去运动,拿出一本《史记》,读到《绛侯周勃世家》,也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周亚夫军细柳”,几乎每个《史记》选本都会提到这个段落。

开头就是: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记得刚读的时候,觉得理解了,因为匈奴入侵,文帝派遣三位将军驻扎,是积极的防御政策。

后来,查看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又不理解了,因为这三个人驻军的地方都在汉代长安城的周边,也就是渭水的外围布阵,当时匈奴入侵五原郡(现在包头市)、云中(现在大同到内蒙),为什么汉军的主力要驻扎在周边,隔着七百多里呢?

查《匈奴列传》: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

匈奴骑兵的高机动性威胁极大,这说明汉文帝当时的部署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次阅读的时候,想起汉代在边境布置了完整的烽燧制度。

墩台多为方形,底边长-8米,高数米,收分明显,平顶,上建有小屋一间,即望楼,汉简中又称作堠、候楼等。望楼周围以土筑女墙,高 1.5米左右 ,厚约80厘米,女墙顶无雉堞或望孔等设施。上下墩台或借助于墩台侧面砌筑的阶梯,或是凭借软梯、脚窝攀登而上 。

每当边疆遇到敌情发生,白天放烟为“燧”,夜间举火为“烽”,将敌情以烽火信号的形式传递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通信联络方式。

匈奴入侵,边境的烽燧肯定是日夜相告,让长安的军民心惊,所以文帝才派驻军队扼守要害,除了防御之外,还有及时安抚民心的举动。

第四次阅读的时候,我想文帝是不是要选拔一批新的将领出来?

因为汉初跟随刘邦征战的大将都基本去世,谁能够顶上来呢?是从行伍中选拔?还是用宗室中的有才能的将军?还是继续用开国元勋的后人。所以派出的将军,宗正刘礼代表宗室,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代表功臣。

读好书,真的要好学深思,浅尝辄止只会害了自己,也带坏了风气,毕竟现在谁都可以通过媒体发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