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生活家大学生活

人生的复利效应(九):一个理想的工作节奏应该是怎样的

2017-04-22  本文已影响507人  夜游君

上一篇文章我们讲述了“拖延症”,介绍了一本小书《终结拖延症》。我们知道,所谓的“拖延症”,经过我们的重新认知和解构后,可以有意识地得到遏制。接下来,我们讲述一个概念,名为“节奏”。

图片来自网络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总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时间等多维空间内的有规律或无规律的阶段性变化。

“节奏”这个概念很重要,几乎可以渗透到各个领域。比如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某部电影的节奏拖沓,说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没有很好处理好故事节点变化与通篇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在DC漫画改编电影《蝙蝠侠大战超人》中,前部分导演就把过多的笔墨都放在叙述铺垫蝙蝠侠与超人之间的误会根源,直到接近尾声的时候,才高潮骤起,让人感觉一下子从缓慢平和的水面跃升至浪尖之上一般,这样来说,观众的总体观影节奏便不是很好。

再比如经典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导演在电影叙述过程很好的处理了“杀手的任务执行”与“两人之间感情变化”之间线索关系,什么时候应该是“刀剑横戟”,什么时间该是“亲情柔情”,看起来一点都不突兀,这样的观影节奏就很好。

同样的,一代喜剧周星驰在电影节奏方面的把握也是有着过人的敏感性,特别是他具有自传性质的电影《喜剧之王》,里边的幽默与感性的情节衔接几乎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有时甚至连你看到的是喜剧还是悲剧也说不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周星驰先生的喜剧电影比一般的搞笑片境界要高的原因。

耐克CEO马克·帕克曾经是一位田径明星和马拉松选手,在2015年他曾被《财富》杂志评为“2015年度商业人物”之首,他崇尚能够掌握节奏的人,曾经说过:“赢得比赛的不是跑的最快的人,也不是跑得最久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准确预估自己跑完全程所用时间、清楚自己能力的人。”

跑得过快往往难以持之以恒,跑得过慢则难以获胜,正确的方法就是把握速度的节奏,该快时快,该慢时慢。同理,职场任务也是需要讲究节奏。

任务完成效率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工作的类型和注意力。对于一些需要较多创造力的工作,比如写作、编程、谈判等,则要放在较早时刻、思维活跃的时候,同时这类工作的产出往往在短时间内就达到了极限,因此就意味着,尽管其余时候没有进入工作状态,也需要不断思考、收集素材、寻找线索。对于创造性较低、机械性较高的任务,则可放在较晚时候。也就是说,任务的进行要有根据自己的精神和注意力状态,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节奏,节奏扣准了,这样才能持久而高效

早前,美国的一本著名杂志《预防》曾刊登过一期关于常人人脑大脑工作节奏表,供各位参考:

大脑工作节奏

虽说一般人的大脑有固定的节奏,但大脑的节奏变化也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改变的。

举个例子,2016年11月,携程任命孙洁为首席执行官,FT中文网上曾经刊登过一篇关于孙洁的采访文章。里面她介绍了她的时间安排。她谈到了几年来她和董事会的主席梁建章一直都是最早到公司的人,每天的七点半他们都会在公司碰一下头,讨论一下当天的重要事项。

孙洁

文章谈到,孙洁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早晨孩子没起来我就起床了,到公司把一天的事情安排好。时间都是以分钟计算的。”等到下午6点半,她会把晚上要做的工作带回家,先和丈夫孩子吃完饭,等孩子们睡着后,晚上9点到12点,刚好是欧洲的上午,美国的开始,她就处理公司的国际业务。

她说到,每天她只睡3到4个小时。她会通过运动来保持精力,每天都会做一件挑战自己极限的事情,比如跑全马、登乞力马扎罗山等。

笔者绝不推崇这种牺牲睡眠换取工作时间的方式,但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训练调整自己的节奏,从而到达一天内最大的工作产出。

总结一下,在这篇文章,我们谈到了节奏的重要性,因此要想提高一天的产量,必须找准自己的工作节奏,这种节奏是可以通过长时间的刻意训练而调节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