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笔记连载历史就爱看连载

【连载22】《道德经》笔记 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2017-05-14  本文已影响46人  卓晓华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译:

古代那些善于修道的人,已经达到了微妙玄通的程度,他们的修为深湛已经无法用语言形容,因为已经超越语言表达,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一下:

他们谨慎时,如同冬天涉过结冰的河流;他们小心犹豫时,如同畏惧四邻;他们庄重恭敬时,如同隆重的宾客之礼。他们放松释然时,如同冰凌融化;他们敦厚质朴时,如万物本原般素朴;他们守虚静心时,如同空谷;他们混然忘我,如同水包容浑浊。

水看上去混浊,只要让它静下来,它就慢慢变清亮了;安定时只要动几下,又生起混浊之象。

修练此道的人,不想满盈,正因为不想满盈,所以能隐藏而不显露成功。

评注

上一章老子已经说了:掌握了自古传下来的道,就可以驾御现在万物。能达到万物本源之道,可称为真正证道的要领。

老子显然研究过古代的修练者,因此,在本章他为我们描述一下这些修道者。


通行本: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帛书甲本为: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

本书采用帛书甲本。

“志”:用语言去描述、表达。

因为深奥玄妙、道通为一,所以超越语言,难以表达。

在老子之前,自古就有人在进行致力于道的修炼,老子知道这些人对道的体验很深,已经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志”的境界。

这种状态下把握体验到的存在是超越语言的,所以说“深不可志”。

老子是体验过这种境界的,所以他很清楚这种境界是难以言说的,正如第一章开篇所言:“道可道,非常道。”

“强为之志”, 只好勉强去描述一下。

在25章中,老子在描述“道”——也是这么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两次说到“勉强去描述”。

老子在开篇已经强调过:全书的种种描述不必拘泥于文字,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他们谨慎时,如同冬天涉过结冰的河流;他们小心犹豫时,如同畏惧四邻;他们恭敬庄重时,如同隆重的宾客之礼。他们放松释然时,如同冰凌融化;他们敦实质朴时,如万物本原般素朴;他们守虚空旷时,如同空谷;他们混然忘我,如同水包容浑浊。

这些都是在描述修练者,他们该小心严谨时严谨,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守虚时能守虚。

除了有些天赋异秉之人,一般人修道需要循序渐进,否则练岔了气可能导致精神问题。

现实物质世界,是我们日常感官和意识能够体验到的。

当修练者在进入状态后,会进入神游的状态,进入不同的存在维度,道教中称为“界”,西方称为“灵界”。

有的界是由个人意念形成的幻象,非常容易受个人主观意念改变。

有的界则是众多意志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实相,个人意志难以改变。

在幻象中,必须保持旁观、保持一点清醒,避免陷入其中。


通行本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帛书甲本为: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本书采用甲本,意思清楚明白:同样一杯水,如果它看上去混浊,只要让它静下来,它就慢慢变清了;当它澄静之后,只要使它动起来,又会慢慢变混浊。

这句话和前面:“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似乎并无直接关系。

前面几句老子一直在勉为其难的为我们描述古代有道者的形象,怎么突然开始讲起“把水搞混”这事儿来了?

我们看到表面上水有清与浊的区分,但实际上,水还是原来那瓶水,只不过动静不同而已。

修道者要修练的是更高的意识维度,达到用元神对存在本体的终极体验。

修练的方法中就是要内观守虚,或者说入定、入静,冥想……就需要关闭日常自我意识、杂念,让意识达到空无。

水就像是我们的精神世界:日常意识状态下,我们会产生各种思绪,这些思绪就像水中的尘埃,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混浊。

修练者减少乃至去除各种思绪,达致完全入静的状诚,从而开启更高维度的意识功能。


通行本“蔽而新成”。

甲本作“蔽而不成”,与全书的意思一贯。

何谓“蔽而不成”?

蔽,是遮、挡,隐藏,遮蔽的意思。

修道者不追求满盈,第九章、十四章都说到这种意思。

满盈是不合于道的。

尼采说:美正是英雄最难的事。一切热烈的意志不能抓住美。

在世人眼中,艺术家常常是“蔽而不成”的。

艺术家是富于创造精神的的人,是人类维度的探索者、是打破条条框框、精神枷锁的先驱,而艺术则在创造性活动中开启我们存在和精神的潜能,在创造的体验中去达到更高的精神维度。

小说家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是一个成功的证券商人,在他48岁的时候——在一个大多数人已经按部就班、一切上轨道的时候,他选择了艺术,他疯狂的爱上了绘画,他无视世俗的眼光,舍弃了家庭、婚姻、朋友、金钱、物质享受。他疯狂的举动引起了身边人们的不安,他像“被魔鬼附了体”,他无视贫穷的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创造中。后来,他远离了欧洲的浮华,到太平洋上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并创作出一幅又一幅极具开创性的杰作。当他死后,他曾经的画成为了收藏家追逐的目标,并开创了新的艺术流派。

这个故事的原型就是印象派大师高更。

月亮代表着我们对艺术、对自由、对更高存在维度的追求,而六便士则代表着我们世俗的生活。

当高更抛弃丰厚的收入、安稳的生活,到塔西提岛去开创印象派艺术的新世界时,他在世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怪人。

当梵高在普罗旺斯的金黄色阳光下将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时,他在世人眼中只不过是个疯狂而失败的末流画家。

他们根本就不想成为世人眼中成功的人,根本就不需要我们所谓的“成功”。

就像一棵在大自然中生长的树,它根本就不想被人砍去做成器物。就算这器物再漂亮,也不如它在阳光、空气、大地的环抱中自然的成长。

就像一只纵横万里的鹏鸟,它根本就想被人捉去关在笼子里,就算笼子是金子做的,就算天天都有最美味的食物,就算有再多人称赞它漂亮的羽毛;也不如它在长空里自由自在翱翔。

如果你已经进化成能够体验到更高意识维度的“天才”,你还会以世俗人眼中的“成材”标准去要求自己吗?

真正的艺术家在创造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当有道者体验到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能力,当他们能够直接感觉到更高层次的存在时,在我们眼中,他们就显得神通而怪异,他们反而显得“不思进取”,他们已经超越了世俗的名利。

这就是“蔽而不成”。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庄子在山中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但伐木的人却对这棵树不感兴趣,庄子感到不解,就问伐木的人。

伐木的人说,这种树虽然看上去很好,但不适合使用,没有什么用处啊。

庄子感叹说,咦,这棵树正因为不成材,反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到朋友家做客。朋友高兴,叫仆人杀鹅款待他。仆人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后来,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怎么看待这事?

庄子笑说:要是我,就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⑤

这话听上去不合逻辑。

要么成材,要么不成材;要么有用,要么没有用;怎么可能处于两者之间呢?

前面老子已经给我们打了个比方:同样一杯水,如果让它动起来,它就会显得混浊,如果让它静下来,就会澄清。

水还是那杯水,但我们眼中却变了样。

树还是那棵树,在伐木工匠眼中,它是无用的,如果换一个人,它可能是有用的。

在凡人眼中和修道者眼中,宇宙万物是不一样的。

有道者根本已经超越世俗人眼中的“成材”与“不成材”。

老子谈的不是“哲学”;他强调的意识维度本身的变化。

这也正是《中庸》开篇想表达的意思。(参见书后附录 《从“中庸”看儒与道》)

(20141025补:盈即满,与虚、空对,书中说修道就是要保持意识的空无、守虚、守中,与满盈相对。盈也可解释为增加、长,

进退盈缩变化。——《战国策·秦策三》

盈缩卷舒,与时变化。——《淮南子·俶真》

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http://dict.baidu.com/s?wd=%E7%9B%88)


注解

①《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②《虞书•皋陶谟》: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

③《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④与“蔽而不成”类似的话在老子一书中很多:

第4章:用之或不盈……挫其锐

第7章: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巳;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11章:当其无,有器之用

第20章: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第22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

从全书看,老子喜欢讲处下用柔,喜欢讲无为而无不为,喜欢讲持而不盈,为雌,不争,大成若缺,大盈若虚,大智若愚……

这些都是一种“蔽而不成”,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帛书甲本的“蔽而不成”更加适合老子全书主旨。

⑤出自《庄子•山木》。

作者:熊川

作者首次连载,文章持续更新,欢迎关注我的简书或者微信公众号:xiaohuazhu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商业转载,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