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灵霸气回怼记者提问:凭什么只要求女性平衡事业与家庭?
1
“请问你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
当这个带着偏见的问题问向女企业家张泉灵的时候,她先是两次强调“我很讨厌这个问题”,接着告诉记者“我有平衡”。
但“我们这个社会多元了之后,其实不应该有这么多的角色偏见”
“不需要给女企业家去增添这个的压力,她们不需要去承受这样的压力。”
张泉灵受记者采访
张泉灵的回答很快登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一大批职场女性拍手叫好,她们纷纷表示张泉灵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评论区数千名女性的留言,一一叙说自己在平衡事业和家庭关系时的种种不易。
这个问题像根刺一样,一下碰触到职场女性们不为人知的隐痛。
女人到底该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男人们需要平衡事业和家庭吗?
2
“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这样的问题,姚晨、莫文蔚等艺人也被问到过。在知乎,演员万茜也悄悄地提问了类似话题。
万茜在知乎的提问
蜜芽宝贝的创始人刘楠在《奇葩说》分享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有次她去参加某个论坛,跟五个男性CEO在一个台上。
主持人问五个男性的问题都是“怎么做用户增长”、“怎么做利润”。
可到了刘楠时,主持人却问道:“请问你是怎么平衡工作与生活的?”
《奇葩说》的观众听完一阵哄笑。
发笑之余,人们又陷入惆怅。
颜宁,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她说,她最不喜欢别人定义她是“女科学家”,她想不通为什么一定要加个“女”字。
大家不会说杨振宁是男科学家,不会说撒贝宁是著名男主持人。却会说“谁谁谁是女艺人”、“谁谁谁是女作家”……
颜宁说,这样的性别定义,会掩盖一个人的实力。她们所做的科研突破好像不值得关注,性别却总能成为被热议的话题。
能在一个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不是靠性别取胜的。因此这些女强人们不希望大众带着性别偏见地去定义她们的职业。
3
事实上,经济独立的母亲,更容易培养出高质量的下一代。
事业上风生水起的女性,更可能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特质。更高的能力、更高的收入……使她们更有可能呵护好子女的成长。
我们常祝福他人“希望你爱情事业双丰收”。但是很多人都把这个美好的祝愿,当成一场人生的考核题,这个考核题就是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很不公平的是这个考核题只对女人有效。
如果一个女人能够在同一时间做到两者兼顾,那么大家就会说:“这是一个人生大赢家,她是我们的榜样。”
如果她“不幸”——没有照顾好家庭生活,不管她事业上有多成功,大家也会觉得“她好可怜,她没有人爱”。
可如果是男人,大家才不会说他可怜,大家只会艳羡地说“这是个钻石王老五”……
微博上有位网友的留言,我觉得很好: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的家庭模式,纵容的不过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只想靠一段两性关系为其提供利益,却不愿意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社会的悲哀不应成为女人的遗憾。
4
李诞在《吐槽大会》针对张泉灵被人说成“女版高晓松”一事,进行吐槽。
戏谑之间,李诞表示他觉得这是分明就是性别歧视。
我们夸一个男人做事果敢有魄力,从不说他是“男版张泉灵”。
我们夸一个男人长相标致惹人爱,从不说他是“男版范冰冰”。
……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她们开始在事业上寻求突破,她们开始把追逐梦想、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了人生的首要位置上。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生活的建立,她们再一次陷入到“平衡事业和家庭”的两难之地。
可是,“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这样的问题,不应该只问向女性。
美国有部纪录片,讲述了8个失父状态下孩子的人生故事。
影片中,缺少父爱又渴望一个父亲的女孩们,长大后,几乎没有例外地都会爱上一个“温暖”、“会疼我”的大叔——哪怕大叔已婚。她们出于对父爱的饥渴,也会死死抓住大叔不放手。
父亲在生活中的缺席,让男孩子们的成长也异常艰辛。成年后的他们没有安全感、易怒、酗酒、纵欲、药物滥用……甚至出现女性化特征。
周冲曾总结道:“中国的家庭,渐渐变成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的病态共同体”。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爸爸回家。
让父亲回归到家庭中,将家庭的幸福也视作是人生的一种成功。
5
我们不强调女性的主权,不追求女性有特权,而是希望男人女人在职场里、在生活中享受平等的地位。
从长远的角度看,女性将越来越多地登上社会舞台,这是一件大势所趋的事情。既然是历史河流的走向,那就让激流险滩、枯木乱石少一些吧。
平等地尽到教育、陪伴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毕竟,生活才是我们需要长期学习的课题。
现在已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了。女人开始往社会走,男人就适当回归家庭。我们平等共存、珍惜珍视。
就像舒婷《致橡树》中所说的: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