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妻被夺,代政11年被亲弟弑杀,观鱼成了污点-冤大头鲁隐公
阅读《古文观止》,有一个名字是始终绕不过去的,这就是“隐公”。前五篇选自《左传》的文章,都是以“隐公*年”来纪年的。并且第四篇《臧僖伯谏观鱼》的主人公就是隐公。那这个“隐公”是何许人也?
姬息故
鲁隐公,全名叫姬息姑,是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在位十一年(公元前722-712年)。
孔子所作的《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是以鲁国国史为基础来编制的,因此当时的国内国际大事就都以鲁国纪年来记录。左丘明编写的《左传》《国语》也是以鲁国纪年记录。所以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被父夺妻
姬息姑同学是周公八世孙,是鲁惠公与继室声子所生的儿子。对,她的母亲就是“声子”,这个名字怎么这么奇怪,据历代学者考证,“声子”不是息姑同学亲生母亲的名字,而应该是死后的谥号。
按照《左传》的记载,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从这段话可以知道,“声子”不是鲁惠公的正妻而是随着元妃“孟子”陪嫁过来的“媵”。但是正妻“孟子”没有生孩子就去世了,而继室“声子”生下了姬息姑。也就是说,姬息故同学非嫡子而是庶长子。
等到姬息故成年后,他的父亲鲁惠公为他娶宋武公弟弟的女儿“仲子”(应该也是以后的谥号)为妻。结果,鲁惠公看到仲子后被她的美色所迷惑,同时又听说仲子一生下来,手里就有“鲁夫人”三字在手上,于是鲁惠公觉得这是天作之合啊,于是就把仲子娶过来了。本来是姬息故同学的妻子,现在却成了母亲,姬息故心中该作何感想!
摄政11年
鲁惠公娶了仲子后,仲子为惠公生下公子姬允(就是后来的鲁桓公)。声子和仲子虽然都是惠公的“媵”,但是仲子是右媵,地位高于声子。于是,子凭母贵,姬允虽然年幼但是地位比哥哥姬息故高贵。
鲁惠公死的时候姬允还小,才三岁。按理说,应该有姬允继位,但是因他太小,且二人都是庶出,地位差距不大,加上姬息故年长且有才能,于是大臣们拥立姬息故继位,这就是鲁隐公。
鲁国本来是最重礼的。姬息故继位,于礼不符。为了符合礼的规范,他们是这样说服自己的。因为姬允当时太幼小,在这种情况下姬息姑如果推辞,那么就不知道姬允将来是否一定能被立为国君;如果姬允被立为国君,姬息姑又担心大夫们不能很好地辅佐年幼的国君,所以姬息姑是代替姬允上台执政,姬息姑是为了立允才做国君的。
这样姬息故做国君就有了合法性,但是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种子。
被弟弟弑杀
在鲁隐公时代,有一个关键人物不可不说,这就是公子挥。他在鲁国的几场关键战役中,都立了大功,这样就导致了他在鲁国掌握实权。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冬,公子挥鼓动隐公杀掉太子姬允,安安稳稳的当国君。但是鲁隐公对他这种想法非常惊愕,并且表示自己就是因为太子允年幼,才代他做了十几年的国君,现在太子允确实已经长大了,所以隐公打算归政于太子允,自己正在菟裘那个地方修建房子,打算在那里养老。
公子挥害怕太子允知道他鼓动隐公杀太子的事情后,而不被太子允所容。于是向太子允说隐公的坏话,诬陷隐公想要除掉太子允真正做国君,并请求让自己杀掉隐公。公子允听信公子挥之话,于是同意公子挥请求去杀隐公。公子挥就趁隐公去祭拜时率军把隐公给杀了。太子允上台,即为鲁桓公。
隐公的“隐"这个谥号的意思是"事业未完成,中途遇害",正和他的身世相近。
一生的污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67626/c1b9edba360c4d40.png)
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春,都城到处有人传说棠地有善渔者总是能捕上最多最大的鱼(一说用弓箭射鱼),鲁隐公在他摄政的第二年,就在棠邑与徐戎签订过盟约,深知棠地的风景秀丽,于是决定前去观赏。
臧僖伯知道这件事之后,立即从“礼”的角度展开规劝,认为作为国君到边境去观鱼不合礼法,这就是“乱政”的开始,认为国君不可以霸观鱼当作小节而纵欲逸游。
但是,隐公不听!以一句话“吾将略地焉”就搪塞了过去,照样观鱼去了。
对于隐公的这一行为,历代史学家大肆批评,孔子更是以一句“非礼也”定性!
一次观鱼一生污点!
悲哀啊,鲁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