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之二: 韩赵魏三家消灭了一个共同的敌人
上回说到智、赵两家相继确立了接班人,等到智宣子去世后,智瑶上位,是为智襄子,也叫他智伯。
前面说过,当初智宣子打算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曾征求过智果的意见,智果说了智瑶有五大优点,但有一点不好,就是“不仁”。那么,智瑶是否真如智果所说的那么“不仁”呢,在他上台后,有两件事或许可以看出智果口中的“不仁”究竟是如何表现的。
第一件事,是有一次智、韩、魏三家在一个叫蓝台的地方办了一场宴会,三家老大智襄子、韩康子、魏桓子都出席了宴会。此时三家同为晋国的卿大夫,实力虽有不同,但地位却是平等的,可在宴会中,智襄子仗着自己的优势,对韩康子颇为轻视。
《资治通鉴》记载,智襄子“戏康子”而“侮段规”,段规是韩康子手下的一位大臣。你看,智襄子有多过分呢,在这样公开、正式的场合,对人家“君臣”又是“戏”又是“侮”,人家表面虽然不敢发作,心里早已记下这笔仇恨。
当时,智襄子手下有位大臣叫做智国,他听说了这件事,知道魏家人早已怀恨在心,于是就去劝智襄子,既然已经得罪人了,不如早做准备,否则等危险来的时候就来不及了,“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襄子却不以为然,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谁,我还没找他们麻烦呢,他们哪里敢来找我。
智国引用了《夏书》中的一句话,“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意思是说一个人连续几次犯错误,他所结下的仇恨往往是看不见的,但不能不为此而有所准备,只有防患于未然,注重这些微小的、看不见的事,才能不至于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你现在得罪了人家君臣,还说什么人家不敢报复,像蚂蚁、蚊子、蜜蜂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都能害人,更何况他们呢?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智襄子“不仁”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刚愎自用、仗势欺人,在自己势力强大的时候,不懂得尊重他人,尤其是尊重竞争对手,没有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树敌太多,本来“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如果这个时候再不适时“低头”,恐怕面临的就是“盛极而衰”。
第二件事,源于智襄子向三家索要土地一事。话说智襄子为了扩大地盘,没由头地找三家索要土地,他首先找到了韩康子。
韩康子自上次宴会受了耻辱,这还没消气呢,这又找上门来闹事来,本不想给他土地。但韩康子手下大臣段规,没错,就是上次宴会上一并被侮辱的那位大臣,他站出来劝韩康子:智襄子这个人啊,贪财好利、刚愎自用,你不给他土地,他马上就会过来打你,不如先给他一块地,满足他的要求,这样他就更加狂妄了,认为我们大家都怕他,他就会再向别家索要,别家要是不给,肯定打起来,到时候咱们再伺机而动,坐收渔利。
韩康子表示,你这个注意不错,于是乖乖向智襄子奉上了一座一万户人家的城池。
段规这一招,真就应了那句西方谚语“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我先满足你所有的愿望,让你自认为大家都怕你,让你不断疯狂,最后看谁笑到最后。
果然,韩家献出城池后,智襄子把目光转向了魏家,魏桓子刚开始也不想给,手下大臣任章也采用了跟段规一样的策略。
他对魏桓子说,智襄子无缘无故向他人强行索要土地,无非是借着自己势力大,认为别人都怕他,我们给了他土地,只会让他更加骄傲,而我们这些被索要土地的人就会因为利益受损、因为害怕他会不断欺负我们而团结起来,到那个时候,智襄子会因为骄傲而轻敌,我们因为团结而力量强大,智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任章还引用了《周书》里的一段话说明这个道理,“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句话很好理解,总之就是学会示弱,让对方骄傲轻敌,然后团结起来消灭他。于是,魏家也给了智家一座一万户的城池。
你看,韩、魏两家对待智家的策略都是一样的,就是在实力不如对方的时候,主动示弱,让对方骄傲、疯狂,丧失理智,等时机成熟,团结起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起消灭共同的敌人。
这下,韩、魏两家都乖乖交出了城池,只剩下赵家了。赵家赵襄子是个直肠子,坚决不给,这就把智襄子惹怒了,还没人敢拒绝我呢,你算哪根葱。于是纠集起韩、魏两家一起找赵家干仗来了,这两家实力不如人,只能乖乖听从召唤。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之前韩、魏两家的示弱的确助长了智襄子的嚣张气焰,但他们两家的这种妥协退让都是基于有人敢拒绝智襄子的要求的前提下,这样他们才能有机会团结在一起对抗智家。假如这次赵家面对智家的无理要求,也乖乖交出了城池,那智、赵两家也不会干起来,他们哪里还有机会团结起来对抗智家呢?幸运的是,赵家反抗了,终于有人对智襄子说了“不”。
只可惜,即使赵家说了“不”,魏、韩两家还是不敢反抗或者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反抗,直到又一件事的发生。
话说赵家实力的确有限,刚一开战就被三家联军打的落荒而逃,一直逃到北边的晋阳城,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三家把晋阳城包围的水泄不通,掘城灌水。
有一天,智襄子带着魏桓子、韩康子一起视察前线,这个时候智襄子的刚愎自用又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让魏桓子给他当司机,驾车前行,而韩康子则拿着武器做他的护卫站在一边,这谁受得了啊,再怎么说,人家地位跟你一样,怎么像对待下人一样对待他们呢?
等到了前线,智襄子大言不惭说了句,“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让一个国家灭亡啊。魏桓子和韩康子一听这话,不免心有余悸,毕竟他们两家国都周围也有条河流,等到智襄子哪天看他们不爽啊,也能像今天对待赵家一样对待他们两家。此时的形势,逼得韩、魏两家不得不考虑如何联盟对抗智家了。
智襄子有个叫絺疵的大臣,他对智襄子说,我们现在马上就要灭了赵家了,可韩、魏两家却看不出有多高兴,他们这是怕我们灭了赵家后转而攻打他们两家,他们一定会反叛我们的。
谁曾想,第二天智襄子就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魏桓子和韩康子,他们二人心里一惊,赶忙解释,这是离间我们三家的话啊,赵家马上就亡了,放着将要分到手的利益不要,怎么会去反抗您呢。智襄子一听,说的有道理,也就放松了对他们两家的警惕。
也就在这个时候,赵襄子派人秘密联系韩、魏两家,说明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自此,韩、赵、魏秘密结盟。等到三家约定的日期一到,三家内外夹攻,大败智家军队,不仅智襄子身首异处,智氏家族也被屠杀殆尽,只剩先前脱离了智家的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原本韩、赵、魏三家在与智家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只因智家的掌门人智襄子“不仁”,这才成全了另外三家,半个世纪后,三家被周天子正式册封为诸侯,最终“三家分晋”。
前面说过,当初智、赵两家在确立接班人时,智襄子“不仁”,而赵襄子“贤”,赵襄子是否受得起这个“贤”,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