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与酒,水乳交融

酒是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文人的一种解释依赖。离开了酒,文人的命运中便少了一种色彩,离开了酒,文学创作便少了一种灵魂,离开了酒,文人就少了那一抹骨气和洒脱。
文人的“醉”,并不是狂放不羁之后的无精打采,也不是一时气盛下的放浪形骸,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新境界。
家国情怀一直都是文人的魂,古代文人更是如此,当时的文人都是儒家子弟,自读书以来“忠君报国”的思想便沁入骨髓。于是乎文人志士日益增多,爱国热枕一时无两,朝堂之上,亦不乏为国为民而敢于向皇帝下战书之人。两宋时期的现状,便让这些文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耻辱。
此时的文人分化成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民间文人,即“山河破碎风飘絮”之时生死存亡难料的底层文人,如李清照。另一部分则是庙堂文人,为国为民“精忠报国”的高层文人,如文天祥、辛弃疾。
李清照是那一部分人的典型代表,从一个夫妻恩爱转变到两地分居,在山河破碎之后又孤苦伶仃,他的词道尽了无数底层人物的命运。同样,酒在李清照的词中比比皆是。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所写“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在醉后她也不失调侃宣泄“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而当她悲伤至极的时候,她也会酩酊大醉,以至于发出“沉醉不知归路”的感慨。
据不完全统计,李清照流传至今的作品50余首,而其中关于“酒”的,达26首之多,“酒”占了这位文人的一半文学作品。
与李清照不同,辛弃疾则是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在山河破碎之时,底层出身的辛弃疾,毅然决然加入了保家卫国,抗击北狄的队伍当中,身先士卒。
他在《鹊桥仙 山行书所见》中写到:“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一派恬淡的气氛,与他沙场秋点兵的豪迈,可谓是大相径庭,然而正是这种区别,更能显示出两宋文人的家国情怀。
不仅南宋王朝如此 北宋王朝也是如出一辙,在面对国内弊端不断,边关不宁的时候,支持范仲淹变法的欧阳修却被一贬再贬,文人的志气被一再挑衅。

然而,欧阳修却是已然看淡,作为文人,他矢志不渝,即便是被外放,他也欣然言道“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友”,面对朝居的腐朽和自己仕途的不顺,他也坦言“建功立业当盛日”。
但在这种胸怀的背后,却是这位为人对酒的爱恋,欧阳修是合理用酒的文人典范。他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酩酊大醉,与酒始终保持着一种“挚友”的关系,他自号醉翁,言“酒逢知己千杯少”。他虽是酒气冲天 但坦言醉舞之意不在酒,他心向国家,寄情山水,何其洒脱。
他的诗词有230多首,而其中写的“酒”的高达260处,也就是说每首诗词都与酒有关,这“醉翁之酒”,深度诠释了什么叫文人与酒共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