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实录
《大自然的声音》选自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三篇课文,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比如《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读不完的大书》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生动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则是感受语言的丰富性。“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摘抄方法,主动积累生动的语句。
《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将大自然的事物比作音乐家,分别从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描写大自然声音的丰富美妙。在巩固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基础上,体会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并要求学生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本节课,是在第一课把握课文结构基础上,对词语生动的感悟与运用。
二、教学实录(节选)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大自然的声音》。(板书课题)
生书空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生:风的声音、水的声音、动物的声音。
课件出示课文示意图
师:看着示意图,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结构?
生:总分结构
(二)字词学习
课件出示词语
生多形式朗读词语
反思:词语的学习应该以词串的形式,与课文学习有机地衔接起来,比如声音的词语,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
(三)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师:风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音乐呢?请自由朗读课文,把你听到最美妙声音的句子画下来,并想一想这个句子美妙在什么地方。
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反思:渗透圈画的习惯很有必要,但批注感受的任务有些难度,是否有拔高的嫌疑?还有连续三个任务,学生能够有效落实,值得推敲。
师: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听的美妙声音呢?
生:“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这个句子有了拟人的方法,特别有新鲜感。
师:描写方式的新鲜,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这不同的声音可能有?
生:沙沙、哗哗、呼啦呼啦……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
生:因为它们的声音不一样。
生:因为这里主要写的是风的声音。
师:对!有详有略,可以突出重点。
生:“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读到这里,我仿佛听到大自然丰富、动听的音乐。
生:“当微风拂过,……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风非常有趣,可以唱出不一样的歌曲。
师: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它的声音也不一样。读到这里,你觉得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生:第一方面是不一样的树叶,第二方面是不一样的季节,第三个是微风和狂风。
师:微风、狂风,我们可以归纳为?
生:不一样的风。
师:这个自然段是围绕着哪一句话写的?
生:“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
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标红“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不一样的树叶”“不一样的季节”“不一样的风”
师:在我们写作的时候,“总分”的方法可以让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晰。
师:听了风的音乐,你有什么感觉呢?
反思: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融入到课文的学习中。这并不意味着一定得让学生写,习作方法的渗透也很有必要。
生:当我听到微风的喃喃细语时,感觉身上特别舒服。
师: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这样的风,都快把老师吹走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读。
师:就是这样柔柔,让人沉醉其中。那狂风呢?
生读
师:少了一点力量,听老师读。
男女合作组,伴着音乐朗读。
师:同学们,用心感受风带来的美妙音乐,体会不一样的感觉。
反思:词语的生动,是讲不出来,得让学生读出来。
(三)聆听水的音乐和动物的歌唱
师:水和动物歌手又会带来怎样的音乐呢?
课件出现学习要求,圈画出拟声词。
生自学。
师:谁来分享一下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
生: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潺潺、哗哗……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倾听的观众呀!让我们试着用声音读出音乐的起伏变化。
生读得有些平淡。师范读,学生的朗读有了很大进步。
师:还听到哪些美妙的声音?
生:叽叽喳喳、唧哩哩
师:仔细观察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词都是拟声词。
师:再读这些词——课后第三题。这些词描写的是听到声音的感觉。
师:由此,我们知道描写声音有两个方法谁来说一说?
生:可以使用拟声词,也可以写声音的柑橘。(齐读)
反思:对于描写声音方法的概括,其实应该增加一个环节,那就是先让学生概括,再进行总结,从而增强学生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