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盲目追求“斜杠”,不如成为撬动地球的“杠杆青年”
最近,"斜杠青年"一词突然就在年轻人和写作者的圈子中流行开来了。
对于“斜杠青年”的来源,经考证来源于英文“Slash”,这个概念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Alboher写的一本书《One Person/multiplecareers》。
书中提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
工作时间是IDC行业的程序猿,休息的时候就变成了笔耕不辍的作家,周末还能化身成变出一桌美味菜肴的营养师........
这“程序猿/作家/营养师”的多重身份,就是对「斜杠青年」的完美诠释。
不是谁都能成为斜杠青年
除了罗辑思维的罗振宇、简书大神彭小六、papi酱这样的“网红级斜杠”,我们的身边也有着无数默默无闻但蓬勃发展着的“草根斜杠”。
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上海的一个80后女孩同时拥有8重身份:
商务咨询/自由撰稿人/编剧/活动策划/猎头/翻译/记者/自媒体。
而且据她自己所说,这样的状态已经超过5年了,经常一个活可以赚到一份工作一年的钱。
这实在是一种给现在的年轻人最大的诱惑——既满足了实现自我的多重价值,又通过不同技能点为自己实现了财务自由。
在这个共享经济、知识经济的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服务提供商。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就能利用各种垂直平台获得职业外的额外收入,这也是我坚定地相信“斜杠青年”一定会成为一股越来越大的潮流的理由。
但是,在越来多年轻人梦想成为“斜杠青年”、且标榜自己已经成为“斜杠青年”的同时,我反而开始担心这些人包括自己是不是走进了一个误区:谁都能成为“斜杠青年”呗。
其实,“斜杠青年”没有那么好当,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自称为“斜杠青年”的。
“斜杠青年”的核心标准应该是拥有两个以上能被他人辨认的技能优势。
首先,“斜杠青年”的技能优势应该能够运用于两个及以上不同的行业领域。
比如一个设计公司的海报设计师,如果他在本职工作之外同时给几个项目设计PPT、做包装、设计LOGO,我认为这不是“斜杠”,因为他赖以变现的技能只有一个,就是设计。
其次,“斜杠青年”应该拥有“能够被人辨认”的技能优势。
我想,这其中的“被他人辨认”不仅仅是被他人所知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这项技能优势是被他人所知、且愿意付费购买服务的。
我们可以来看,简书第一人彭小六的标签:
30岁IT老处男
上市公司部门经理
拆书帮苏州分舵的教育长老
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达人
阅读进化游戏创始人
简书签约作者
行动派专栏作者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者
手绘老师
这里面的每一项拎出来,都是可以为他自己带去相当大收益的。
所以,如果仅仅只是接触了某个领域,但还没有通过长期投入让其成为自己能够被认可的优势,就没有资格标榜自己为“斜杠青年”。
把“斜杠”变“杠杆”
其实我一直都很相信这样的一个观点:在你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之前,你无法成为更多领域的专家。
以知识产品为例,有人说,互联网的基础搭建进入收尾后,拼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这也就意味着,机会很多,但可供挑选的知识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也将空前庞大,你的竞争对手多上加多。
除非你已经积累了十年甚至更长的知识获取、管理、传播的经验,一上来就能把知识产品和服务打造的近乎完美,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爆文,否则很难能够在领域内快速崭露头角。
然而一些已经在本行业内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名人,就很容易利用自带的高人气快速圈粉,在新的知识领域打开局面。因为大家普遍愿意相信,一个已经获得成功的行业领袖,他分享的东西一定比默默无闻的小咖要更有价值和指引性。
拿我自己所处的公益领域为例,
如果今天有一场南都公益的王勇或是“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老师的课程,我可能愿意拿出888.88元去参与其中,哪怕课程内容与我的实际工作离题万里;
但如果是一位非专业的民间公益从业者众筹8.88元做分享,那我可能会认为这节课对我而言并没有多大价值,想当然地认为“反正你知道的东西也未必比我多,还是不必浪费时间了”。
所以,想要在其他领域快速地有所建树,且尽可能多的技能变现,做一个“斜杠青年”的计划应该先放一放。
与其盲目追求“斜杠”,不如选择做一个“杠杆青年”——在自己熟悉且专业的领域内深耕3-5年,尽全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和专注度,聚集在本行业内的人气和口碑,让现有的成就为之后快速拓展职业领域背书。
给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
阿里有个神级人物、大神中的大神、人称写代码的“扫地僧”——阿里巴巴上市前最后一次实质性更新招股书中三个新增的合伙人之一,多隆(蔡景现)。
蚂蚁金服C彭蕾在解释为何会是他们三个人入选合伙人时说,“他们三个人的特点就是很傻很天真,多隆写代码可以写到入定的状态”。
“从 03 年到 07 年,淘宝搜索引擎就是多隆一个人在写,一个人在维护,而且这还不是他全部的工作,另外他还做了其他很多事情
在别的公司,写一个文件系统很可能需要一个项目组完成,然而多隆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那么大神是怎样成为大神的呢?我想,就是一份坚持和专注。
他从不玩社交网络,会议和采访也很少参加,哪怕去也会带上笔记本,在车上写代码。
虽然被所有人视为神,但他由心底觉得自己是一个凡人,“他做的最多的就是默默坐在工位上,对着屏幕上的黑框,写代码、解决问题。”
像多隆这样的人,在我心里更像是“杠杆青年”——专注于一个支点,在年复一年的努力中蓄力,然后一举发力,便能撬动巨大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杠杆青年”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你成为一个领域里的大神,所带来的收益要远远超过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工作。
因为“斜杠”势必会衍生出精力的分散和专业度的降低,而作为一个甲方,希望找到的乙方是一个精专于此的大神,而不是一个多坑展位、精力有限、半瓶不满的“斜杠”。
知识产品和服务的种类越多,参与到知识分享和获取中的人越多、时间越长,这种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就会发挥的越充分。
真的,与其盲目追求“斜杠”,不如成为撬动地球的“杠杆青年”。
因为坚持和专注是一种很单纯的哲理,它们终将成为你撬动自身价值的支点,让你变成一根放到哪里都不会被埋没的“金杠杆”。
就像阿里大神多隆说过的那样,
“始终保持对代码的那份单纯的热爱,保持对技术的专注和钻研;别人把工作当工作,我把工作当事业,这是我的程序世界,也送给你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