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道德经》道可道【上】
大道无形,道存在天地间,存在于人心之中。
内心的道,与生俱来,坚定的信念,勇敢的行为,智慧的眼睛,能够看清楚真相,辨别方向。
《道德经》博大精深,是古人的智慧结晶,老子通过对自然大道的阐释,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宏大的世界观。
白话《道德经》道可道【上】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非常的道。道的名字来自于天地,是非常的名字。天地没有开始,认知万物首先要知道名字。没有边界才能看到事物的微妙变化,有边界才能看到事物的终点。无和有是不是很玄妙,它们是认知世间万物的门。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底下都以为美的,仔细思考一下,是不是丑的呢?天底下都以为善的,是不是恶呢?因为有和没有是相生相伴的,长和短是相对的,高和下是相对的,有声才有音,有前才有后。所以圣人不做为,反而才有大的作为,不说话才是真正的教育人。道孕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不居功自傲,才是最好的方式。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盲目崇拜,人民才不会去争执。不抬高物价,人民才不会偷盗。不去炒作稀少的物品,人民的心才不会乱。因此圣人治理的方式,是让人懂得谦虚,吃饱肚子,不过度追求财富,强健身体,这样人民才会没有烦恼,不计较得失,不轻易争斗。这样的治理才能够达到无为而治。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的用途无穷无尽。像深渊一样深邃!像万物的根本。消除锐气,解决纷争,和光同尘,使得万物皆能够保持平衡。它隐约不可见,又好像存在。不知道它从哪儿来,它于万物产生之初就存在了。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之间的万物各自生长,万物皆平等享受天地的滋养。圣人也如同天地的仁慈,使百姓平等生活。天地之间,如同鼓动的风箱,没有尽头,运动不休。见识到天地的大道,天空的博大无穷无尽,地上的生命生生不息,才会发觉阴阳调节在于平衡。
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生养万物的天地,没有时间的尽头,多么的玄妙,天地的大道就在其中。绵延不绝,好像有,有好像没有。它其中的滋养,怎么也用不完。
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地的之所以长久,因为天地孕育万物生长,自己没有损耗,所以可以长久。圣人不争先,置身于事外,没有私心,反而能够成就自己。
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善就像水,不与外界的万物竞争,处于众人厌恶的环境中,内心安静如深渊,与人交往行仁意,和人交谈有信用,善治理,善行事,懂得时机,因为没有争执,所以没有烦扰。水的特性实践了善的道。
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天的大道,在于适可而止,不过度;如果太锋利,就不会长久;财富太多,很难守护;因为富贵而骄傲,就会有发生灾祸的风险;建立功绩之后就退出,才不会有过失。
第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将精神专注在一个事情上,能做到不分心么?使心态保持柔和,能像婴儿一样么?关注真相辨别是非,能够做到没有瑕疵么?治理国家爱护人民,能够做到不随意妄为么?利用心智,能像雌性一样温和么?能够明白无知是最通达的道理么?孕育万物的生命,不占为己有,做好应该做的,不主宰万物的命运,是非比寻常的德行。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轮毂的结构是三十根辐条汇集成中空的轮轴,因为中空才有了车轮的作用。陶土烧制的器物,因为中空才可以盛放物品。开凿出的空间有了房子的作用。因而有形的器物和无形的空间可以供人利用。
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绚丽多彩的颜色让人眼花缭乱;纷繁复杂的声音让人无法辨别;味道太过厚重,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纵情玩乐,会使心疯狂;稀缺的物品会招致抢夺;因而懂得道理的圣贤会将欲望减少,不肆意妄为,懂得取舍。
第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人之所以得到荣誉或者遭受耻辱会感到惊讶或者恐惧,是因为患得患失。为什么如此?荣辱对于人来说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得到和失去都是一样的,所以荣辱得失才会毫无意义。什么是真正意义的自己?觉得身体是自己的,如果没有身体,还会有忧患吗?如果以天下作为自己的身体并且爱护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道。探究不到的道,混为一体。它的上面不明亮,它的下面不黑暗,模糊的样子,好像什么都没有。没有形状,也没有样子,若有若无。看不见它的前面,也看不到它的后面。遵循传统,才能驾御今朝。能够知道事物的开始,就能知晓事物的本质。
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人所尊崇的道,蕴含深刻的道理。道是什么样子呢?虽然很难形容,但也可以进似的去感知它的样貌;像野兽行走在荒野山川;好像警觉来袭的危险;好像恭敬如接待宾客;好像即将融化的冰川;又好像敦厚朴实无华;开阔如山谷;好像混浊;谁能让浑浊变得清澈?谁能让寂静的旷野产生出生命?
遵循此道,不充盈。因为不充盈,所以能够生出更多。
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达到虚无极点的时候,万物无声无息;万物的生长和消亡,周而复始。纷繁复杂的世间万物,在于自身的根源。根源寂静无声,然后产生各自的不同的命理。不同的命理,蕴含着的恒常不变的道理,要知道这个道理。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有危险。知道这个道理,才会包容,才能做到公正,才能全面,符合天地的规律,才是长久的道,终身受益。
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圣贤有高尚的品德,却使人民感觉不到存在;或者有礼节,觉得亲切友好;或者有法度,觉得有所敬畏。人民的信念支撑了整个社会,使人民悠闲自在的生活,贵在言而有信用,使得人民有信念。事情处理的妥当,成功之后,人民觉得亲切自然。
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当国家处于困境,就会有仁义的贤者拯救苍生;用智慧去除虚伪;去孝顺和慈爱使得亲人和睦;有忠贞爱国之士治理国家的混乱。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等到国家安定,就不再需要圣贤的智慧,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不需要仁义的教导,人民也会孝敬慈爱;抛弃技巧和利益,就不会有盗贼的行径。智慧、仁义、技巧三者,并非文字所能表达,只能对应到各自的方面;然而道理在于坚持朴素,减少私欲,学以致用。
第二十章
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答案是不是就在问题之中呢?美好的是否就蕴含在丑陋之中呢?广袤无垠的世界,没有尽头!令人敬畏。
众人熙熙攘攘,准备着祭祀神灵的贡品,登上高高的台子,祈求上天给予眷顾。
我独自思考上天的征兆,混沌好像刚刚出生的婴孩,朦胧不懂世事,想了好久,感觉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回去。
众人都觉得留有余力,而我却觉得不满足,是我太愚笨吗?
众人都显得很聪明,而我却昏昏沉沉。众人都显得能查明原因,而我却觉得原因并不简单。
事物的原因就像海水一样深邃,就像风的流动从不停止。
众人都以为拥有了,只有我唯独顽固坚持。和众人不同,我探究事物的根本。
第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伟大的德行,遵循着道的原理。从事物的角度思考道的原理,好像模糊不清楚,又好像有某种象征,好像有个具体的事物,它遥远深邃,蕴含某种精神,精神中蕴含真诚,有信用,从古至今,人们都依靠它了解事物的起始。我又如何才能知道事物的起始呢?正是依据道的原理。
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弯曲能够保全,有所倾向反而会得到正直,有低洼才有充盈,换掉坏掉的才能有新的,因为需求少能够得到,多了就会迷惑。圣人坚持原则能够成就大事。不过度坚持自己的见解,就能够看清楚;不自以为是,就能够辨明是非,不夸耀自己,能够得到荣誉,不追求自我,才能长久。因为不与别人争夺,才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古人说的弯曲能够保全,并不是空洞的说辞,而是真真正正的道理。
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少言寡语才是自然的方式。大风刮起来一会就停了,暴雨也一样。因为天地的规律如此。人的行为也同天地一样,任何过度的行为都不能持久。因此实行道德就应该遵循道德的规律,一旦丧失道德就会受到影响。实施道德就会使百姓安居乐业,丧失道德就会使百姓流离失所。违背了诚信,就会失去民心。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垫着脚尖就站不稳,步子跨太大就没有办法行进;坚持己见就会不明智;自以为是就不会辨别;自我夸耀就没有功绩;过于追求自我就不会长久。这样的行为会导致急功近利,会导向恶行,有道德的人应当远离这些行为。
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存在于天地万物开始之前。寂静无声,从不改变,周而复始。大道致远,没有边际,然后归于原处。道和天地,和人是统一为一的。人效法大地的慈爱,地效法天的广阔,天效法道的寂静,道法自然,应用无穷。
第二十六章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白话:厚重能主宰轻浮,安静能抑制躁动。君子时刻以道为准则,虽然有很好的表现,仍然保持谦逊。如果国家的君主,以为自己主宰了天下就骄傲自满,则会丧失根本,因为躁动轻浮而失去天下。
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动却不留痕迹;善于言辞却没有瑕疵;善于计算却不需要借助计算工具;善于闭门修炼而不需要门户;善于制约而不借助绳锁。圣贤的智慧能够开解人的愚痴;善于利用物资而不浪费。这样的行为才足够明智。因而善与教诲,而不好为人师;不空讲道理,而用行动给予资助。尽管有好的品德,却不喜欢被尊崇,不贪恋他人的物资,为人解答好像有智慧,又好像迷惑不解,玄妙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