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三三四:人生的“本钱”
《传习录》三三四:人生的“本钱”
“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惟性善则同耳。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生而为人,来到人世间的瞬间,是自带“本钱”的。撒手人寰,最终归去时,人人都会有个“盖棺定论”,这个“盖棺定论”评论的是那自带的“本钱”经此一生之后的结转盈亏。除掉本钱,还有盈余的,不负此生。连本钱也折进去的,是充满遗憾的人生。
当然,也有人年轻孟浪时,拿这本钱换了不少让人眼羡的东西的,比如所谓“功名利禄”。但本钱就是本钱,花出去一分,便少一分。至于换回来的,能不能折抵先前的本钱,就公道自在人心了。作为旁观者,是讲不清的。至少回头去看时,金盆洗手的故事、立地成佛的故事、洗心革面的故事比比皆是。当然,悔不当初如何如何的也不在少数,只不过他们的故事不够精彩,上不得台面罢了。
孔子有个弟子叫子张,子张做学问很直接——有一说一。他直接向老师讨教“干禄”的问题。孔子是谁?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孔子虽没有顾左右而言他,却也变着法儿地用“做人”来回应“做官”的问题,先把人做明白了,做官自然也是清清楚楚的。他讲:“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意思是说: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放置一旁,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就能减少过失;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放置一旁,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为官者的增福增禄之道就在其中了。
对立志“学为圣贤”的学者而言,孔子这番话绝对是做人的学问。对于那些以升官为目的的政客而言,这番话又绝对是钻营之道。人都做不明白,哪里能做好官呢?
反过来讲 ,用生而为人的本钱换取“功名利禄”,真的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事吗?恐怕未必。孔子自己都讲:“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富贵如果是可以用正道求取的,纵然是让我做个赶车的车夫,我也愿意去求取。如果是不能依循正道求取得,还是算了吧,还是做我内心欢喜的事情为好。
生而为人,就那么些“本钱”,当然要投出去换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关键在出于本然之善还是出于私欲之恶,关键在有没有操守和底线。“言寡尤”“行寡悔”着去谋取福禄,没毛病的。当个马车夫,跑个某某专车也是没毛病的。倘若无所不用其极,倘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连人之为人的“本钱”都全然不要了,那便有些过分了。
阳明先生讲:“孔子所讲的‘性相近”之说,也就是孟子的‘性善’论,不能仅仅从气质上衡量人之为人的本性。如果只从气质上衡量,刚强和柔顺是相对应的,怎么可以说‘相近’呢?人之为人的本性只有在‘善’方面是相同的。人呱呱坠地时,生而为人的善原本是相同的。气质刚强的人发挥和涵养这个天赋之善则表现为刚强之善,听任、放浪于私欲之恶则表现为刚愎之恶;气质柔顺的人发挥和涵养这个天赋之善则表现为柔顺之善,听任、放浪于私欲之恶则表现为阴柔之恶。如此生而为人之初的相近之性便日复一日相去渐远了。”
在这里,王阳明所说的人生的“本钱”到底是什么?说到底就是那个生而为人的本然之善。
为什么呱呱坠地的你是个人,而不是头畜生,不是草木瓦石,不是飞禽走兽?根本上来讲是因为你具足人之为人的特质。所谓特质一定是同畜生、草木瓦石、飞禽走兽区别开来的东西。这个与之区别开来的东西便是你生而为人的“本钱”。倘若你当初压根就没有这个“本钱”,生下来时便不会被称作“人”。
人生就在那里,谁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做主。所谓对自己的人生做主,就是对自己生而为人的本钱做主。仔细想一想,生而为人寿命几何,功名利禄能到什么程度,遇到什么样的父母?这些问题,有哪一个是你自己真正能够做主的。生下来时是个人,所以有生而为人的“本钱”,你能真正做主的没有别的,只是你可以选择经此一生如何用好自己生而为人的“本钱”的问题。
去做更像是人该做的事儿,还是去做更像是畜生该做的事儿,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中,就像生而为人的“本钱”在你手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