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最近的消费观
最近看到很多人开始进行消费降级和精简生活,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生活方式,也想一试。
被朋友安利了一部BBC纪录片,名为《无节制消费的元凶》(如果你想看,B站就有),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今天,看一部反对无节制消费的纪录片,也是件很有趣的事儿。看完感觉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消费理念。
片中总结了不少销售技巧:
1.有计划的商品生命周期:如灯泡灯丝寿命从4500h改到2000h;iPhone等电子产品设计(电池难以更换,电池寿命短,胶水粘贴阻止维修,五角螺丝阻止拆修,高昂的配件价格等);打印机墨盒的终止计数器……
2.充分利用人的心理制造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焦虑和恐惧心理(担心健康——胆固醇抑制类药物、维他命水,怕衰老——各种抗衰老产品等);赶时髦和攀比的心理,制造出流行和过时的差异(iPhone,衣服包包)
3.精美的外表设计:千奇百怪的形状,精致的包装,丰富的颜色带来的诱惑,甚至可以把耐用品变成快消品(如汽车,仅仅改变外形设计和颜色,就带来更新换代)
4.信用卡(包括分期付款)透支,实现当下支付能力外的消费
5.降低消费过程和消费场景的障碍:无现金消费让你忘了钱包里的钱花出去的痛苦,网购使消费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本片还没有提到的技巧(伎俩):
1.明星代言,粉丝经济
2.打折促销(无论是真降价还是先提价后降价,也算是利用了消费者的一种心理——占便宜)
为此,我想到三点:
1.针对有计划的商品生命周期,现在很多东西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不让修,只给换。
之前很流行一句话:一个老奶奶谈爱情,说以前东西坏了,修一修再用,如今东西坏了,大家都想着换新的,爱情亦如是。虽然在这句话里,重点是以前和现在的爱情观,其实物品也是这样。
以前一件东西可以用很久,还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乡下读书,没有什么便利店,那时候从张老师手中领到第一块红领巾,特别珍贵,质量也特别好,每天放学都挂起来,脏了就挑一个双休日洗干净,然后继续用,一直用了很久。后来到城市里来读书了,学校门口有各式各样的商店,那里的红领巾只要一块钱一条,丢了就丢了,也不心疼,再买就行了,可是外面买的红领巾都是化纤材料做的,很轻,戴着也不舒服。
还有刚上一年级,爸爸妈妈送的新华字典,高级卷笔刀。字典用胶带粘了又粘,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现在想想当真是物超所值啊,那本字典应该是我看得次数最多的书了。卷笔刀也是一直用到小学毕业,有次把手那边断了,就用502胶水和胶带粘起来继续用。
有句话说“衣不如新”,衣服可能多穿了,你会嫌弃它的款式,但是老物件却有一番味道。譬如看到那个卷笔刀,我就能想起我的读书时代。睹物思情大概说的就是这个吧。
2.针对充分利用人的心理制造消费需求和消费欲望这点,我觉得
现在人们很容易焦虑,(当然我也是),有了斑,有了鱼尾纹,有了痘痘,都想赶紧入手一套护肤品,最好能马上见效。又因为商家看中了普通人普遍的攀比心理,各种贵妇护肤品一个接一个,动辄2千的精华、3千的面霜,生生就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一个月的收入啊,然而真正的作用呢,不得而知。很多用户的感受是“好像有点作用,心理作用”。毕竟商家最喜欢顾客“人傻钱多”,然后自己挣得盆满钵满。怕衰老如此,担心健康同理。
其实护肤有用吗?当然!但是它的作用只有20—30%,更多的每个人的基因、心态、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只靠涂涂抹抹就想留住青春,怕是想太多了。
基本的护肤要有,但不必被商家的各种营销手段牵着鼻子走。
人是跑不赢岁月的,也干不过地心引力。
随着岁月的流逝,伴随着鱼尾纹的还有你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经验,还有独一无二的气质。
早睡早起,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该睡觉就睡觉,该吃饭就吃饭,该努力学习就努力学习,不急不缓,有条不紊,适当运动,有时间就看书,还有时间就谈个恋爱。
3.针对打折促销
不得不说每年的双11、双12 ,有些东西是真的便宜,如果你也正好需要,那就购吧。反正你早晚得买,但是如果只是想占便宜而买了自己原本并不真的需要的东西,那就是中了商家的圈套啦。
分清楚“想要”还是“需要”,可以避免买很多东西。
鉴于以上种种,我决定要开始重新树立我的消费观。毕竟我有更想拥有的东西了,买买买已经给不了我多大的快乐了,保证正常生活就好。
马上双十二了,打算入手一件优衣库的羊绒衫。
关于买书,以前总喜欢买买买,感觉买其他东西不用倒是有罪恶感,买书却觉得很有逼格,很享受下单一堆书的感觉,哪怕价格大,也会自我麻醉:我这是在投资自己,这些都是精神食粮。但是我都看完了吗?很多都只是用来积灰了,为此,想看书,借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想起五年级课文《窃读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好在宁大图书馆藏书丰富,有想看的直接借就好,如果值得珍藏,再考虑买下来。
自警:做个有脑子的年轻人~
豆瓣:夏尔
微信公主号:绽放小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