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式」教育立竿见影?这不是教育,是驯化

2020-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然健康身心全息

1、成绩与「打赏」

近日,一则#学生给开家长会老爸留字条求放过#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让网友们哭笑不得。

在一场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上,有个孩子给爸爸留言:

「 老爸,回家不要打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频中,老爸扶额沉思,像在酝酿「大招」,随后回复:

考试二个钟,全凭课堂功;早时不用功,祈祷何用?落笔若锋利,何需请求。

这个让我们捧腹的家庭教育段子背后,却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

孩子考得不好,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训斥甚至是挨打;

孩子成绩理想,父母就以孩子提出的奖赏条件进行「打赏」。

在不知不觉中,教育演变成了一场特别「功利」的「交易」——

父母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看似手握「物质奖赏」和「责骂揍打」的大权与孩子「谈判」,实则透露出家长们内心深深的无奈。

2、「父母奖励 正在毁掉孩子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

你快点写完作业,就让你看20分钟动画片;

你乖乖吃饭,吃完让你玩10分钟手机;

成绩达到年级前三,就带你去公园玩……

我们把成绩与可量化的奖赏方式挂钩,却忘了孩子不是马戏团里给食物就能驯化的动物。

网上有一位妈妈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

周末在家做家务,读2年级的女儿突然热情地对她说:「妈妈,我来帮你拖地吧。」

她心头泛起一股暖意,以为女儿长大了,懂得体谅父母辛苦了。

温暖的余热还没褪去,拖完地的女儿向她伸手讨要「拖地」的「工钱」。

原来,为了鼓励孩子参与做家务,父母立了一项「奖励制度」:洗一次碗,给孩子xx钱;拖一次地给孩子xx钱……

只是,父母这份希望孩子更多参与家务的苦心,却被孩子内化成换取金钱的「捷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3、放下「交易」与孩子站在一起

朋友曾提起这样一件事:

一次,自己陪5岁的儿子去游泳。

当他看见孩子在下水前,反复拿脚试探水温,一幅畏畏缩缩的样子。做老母亲的难免有点窝火,觉得儿子这样太「窝囊」,在外人看来一点没有小男子汉气概。

于是,她开始「威逼利诱」起来——各种儿子想要的玩具、想玩的地方连番上任。这招果然见效,孩子两眼放光地看着妈妈,但这并不能让他完全克服自己恐惧的情绪。正当朋友想要「出手」,强行推下之际,朋友的队友——孩子的爸爸来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见他伸出一只脚点了下水,试了试水温,又伸出另外一只脚,反复点了几次水。孩子见状也立马模仿起来。

见孩子和水玩得越来越欢,爸爸又主动下到泳池。孩子看到爸爸下了水,本能地开始往后退缩。

这时,爸爸张开结实的臂膀说:「我知道你很害怕。现在爸爸已经在水里了,我会接住你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是这样一系列动作、一些没有任何奖励却充满温情的话,让孩子彻底放下对水的「戒心」,慢慢地下了水。

说起这件事,朋友不禁感慨,我们总是拿外在物质来引导孩子去达成我们想要的目标,却一直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共情他的感受,理解他的害怕,用孩子更愿意听的方式,去与他交心、沟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

4、父母成长=孩子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影响着Ta们的一生。

当我们手握「大权」与孩子做各种交易的时候,我们忘了孩子也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德国一位哲学家说过,「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一种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地影响。也就是说,教育从来都不该是一件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事情。

我们总是在无意识中,继承和延续着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那些棍棒式的惩罚,条件交易式的奖赏,在不经意间损耗着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当父母没有学习成长,孩子这棵「幼苗」就无法吸收到土壤中的营养。

父母进步1%,孩子就能获得100%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