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降补倒逼产业提质增效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研发日益深入,光伏电站建设成本比“十二五”时期已大幅降低,补贴强度也随之呈逐年下降趋势。在行业洗牌过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那些技术装备落后、依靠补贴发展等一些生长在政策温室里的企业会被淘汰,同时将刺激整个光伏行业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向无补贴模式发展;那些在技术研发中精耕细作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强调合理把握发展节奏,优化光伏发电新增建设规模,同时加快光伏发电补贴退坡,降低补贴强度,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加大市场化配置项目力度。
这项被称为光伏产业“史上最严调控政策”一出,便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此次光伏新政出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外有两点。一是与往年国家发改委在年底时发布次年新能源标杆电价不同,此次调价提前到了年中,并专门针对光伏产业;二是新政包含了限制建设规模和市场化配置项目的内容,尽管字数不多,但针对性很强,直指光伏产业目前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如果说,以往政策红利是光伏产业连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定海神针”,那么此次新政便是投向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在行业内引起波澜的同时,必将推动光伏产业优化升级。
所谓情理之中,则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方面,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和技术研发日益深入,光伏电站建设成本比“十二五”时期已大幅降低,补贴强度也随之呈逐年下降趋势。2016年12月份公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光伏发电力争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相比此次0.05元的降幅,2018年初的光伏上网标杆电价比上年下调了0.1元,2017年太阳能一类资源区比2016年下调幅度更是达到了0.15元,二、三类资源区降幅为0.13元。从近3年降幅看,此次降补并非断崖式下降,属于正常下调节奏。
另一方面,我国光伏产业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效益低的特点。尽管发电新增装机已连续5年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但部分地方弃光问题突出,低效益高速发展的状况源自补贴,由此也造成了补贴需求持续扩大,导致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不堪重负,直接影响光伏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仔细梳理光伏行业新政,有人从降补、限速中看到的是危机,有人则从市场化配置资源中寻觅转机。新政明确提出,所有普通光伏电站均须通过竞争性招标方式确定项目业主;各地、各项目开展竞争性配置时,要将上网电价作为重要竞争优选条件,严禁不公平竞争和限价竞争,确保充分竞争和建设质量。
辩证地看,尽管此次调控措施会对光伏发电、装备制造等产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在行业洗牌过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那些技术装备落后、依靠补贴发展等一些生长在政策温室里的企业会被淘汰,同时将刺激整个光伏行业进一步降低开发成本,向无补贴模式发展;那些在技术研发中精耕细作的企业,将在新一轮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根据当前发展实际,明确暂不安排各地普通电站建设规模。这既是缓解消纳问题,也是为先进技术、高质量光伏发电项目留下发展空间。
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光伏产业由政策驱动带来的规模扩张,向市场竞争引发的提质增效转型迫在眉睫。此次调控新政,或许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