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HbaseHBase技术社区交流

一条数据的HBase之旅,简明HBase入门教程-Read全流程

2018-05-30  本文已影响88人  ad4d39659223

这是《一条数据的HBase之旅》系列文章的第4篇,介绍HBase Get/Scan的核心实现思路。

系列文章


在阅读本文之前,希望你已经读过本系列文章的前面几篇内容:
开篇内容介绍HBase的数据模型、适用场景、集群关键角色、建表流程以及所涉及的HBase基础概念。
Writer全流程介绍了写数据的接口,RowKey定义,数据在客户端的组装,数据路由,打包分发,以及RegionServer侧将数据写入到Region中的全部流程。
Flush与Compaction阐述了Flush与Compaction流程,讲述了Compaction所面临的本质问题,介绍了HBase现有的几种Compaction策略以及各自的适用场景。

本文思路


1.介绍HBase的两种读取模式:Get与Scan

如何发起一次Get请求,Get有哪些关键参数

如何发起一次Scan请求,Scan有哪些关键参数

2.Client如何发送请求到对应的RegionServer

3.RegionServer侧如何处理一次读取请求

关于Scan的命题定义

如何处理Get请求

合理组织所有的"KeyValue数据源"

读取KeyValue的基础Scanner接口

RegionScanner的初始化

通过next请求读取一行行数据

4.本文内容总结,并列出了关于Scan流程的更多细节问题

HBase的两种读取模式


Get
Get是指基于确切的RowKey去获取一行数据,通常被称之为随机点查,这正是HBase所擅长的读取模式。一次Get操作,包含两个主要步骤:

1.构建Get

基于RowKey构建Get对象的最简单示例代码如下:


image

可以为构建的Get对象指定返回的列族:


image
也可以直接指定返回某列族中的指定列:
image
2.发送Get请求并且获取对应的记录

与写数据类似,发送Get请求的接口也是由Table提供的,获取到的一行记录,被封装成一个Result对象。也可以这么理解一个Result对象:

  • 关联一行数据,一定不可能包含跨行的结果
  • 包含一个或多个被请求的列(可能包含所有列,也可能仅包含部分列)

示例代码如下:


image

上面给出的是一次随机获取一行记录的例子,但事实上,一次获取多行记录的需求也是普遍存在的,Table中也定义了Batch Get的接口,这样可以在一次网络请求中同时获取多行数据。示例代码如下:


image

关于Batch Get需要补充说明一点信息:获取到的Result列表中的结果的顺序,与给定的RowKey顺序是一致的。

Scan

HBase中的数据表通过划分成一个个的Region来实现数据的分片,每一个Region关联一个RowKey的范围区间,而每一个Region中的数据,按RowKey的字典顺序进行组织。

正是基于这种设计,使得HBase能够轻松应对这类查询:"指定一个RowKey的范围区间,获取该区间的所有记录", 这类查询在HBase被称之为Scan。

一次Scan操作,包括如下几个关键步骤:

1.构建Scan

最简单也最常用的构建Scan对象的方法,就是仅仅指定Scan的StartRow与StopRow。示例如下:


image

如果StartRow未指定,则本次Scan将从表的第一行数据开始读取。

如果StopRow未指定,而且在不主动停止本次Scan操作的前提下,本次Scan将会一直读取到表的最后一行记录。


image

如果StartRow与StopRow都未指定,那本次Scan就是一次全表扫描操作。

同Get类似,Scan也可以主动指定返回的列族或列:

image

2.获取ResultScanner

image

3.遍历查询结果

image

4.关闭ResultScanner

通过下面的方法可以关闭一个ResultScanner:


image

如果基于Java传统的try-catch-finally语法,上述close方式需要在finally模块显式调用。但如果是是基于try-with-resource语法,则由Java框架自动调用。

将上面1~4步骤联合起来的示例代码如下:

image

Scan的其它重要参数

a) Caching: 设置一次RPC请求批量读取的Results数量

下面的示例代码设定了一次读取回来的Results数量为100:

scan.setCaching(100);

Client每一次往RegionServer发送scan请求,都会批量拿回一批数据(由Caching决定过了每一次拿回的Results数量),然后放到本次的Result Cache中:


image

应用每一次读取数据时,都是从本地的Result Cache中获取的。如果Result Cache中的数据读完了,则Client会再次往RegionServer发送scan请求获取更多的数据。

b) Batch: 设置每一个Result中的列的数量

下面的示例代码设定了每一个Result中的列的数量的限制值为3:

scan.setBatch(3);

该参数适用于一行数据过大的场景,这样,一行数据被请求的列会被拆成多个Results返回给Client。
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一行数据中共有十个列:
{Col01,Col02,Col03,Col04,Col05,Col06,Col07,Col08,Col09, Col10}
假设Scan中设置的Batch为3,那么,这一行数据将会被拆成4个Results返回:

   Result1 -> {Col01,Col02,Col03}
   Result2 -> {Col04,Col05,Col06}
   Result3 -> {Col07,Col08,Col09}
   Result4 -> {Col10}

关于Caching参数,我们说明了是Client每一次从RegionServer侧获取到的Results的数量,上例中,一行数据被拆成了4个Results,这将会导致Caching中的计数器被减了4次。结合Caching与Batch,我们再列举一个稍复杂的例子:

假设,Scan的参数设置如下:

final byte[] start = Bytes.toBytes("Row1");
final byte[] stop = Bytes.toBytes("Row5");
Scan scan = new Scan();
scan.withStartRow(start).withStopRow(stop);
scan.setCaching(10);
scan.setBatch(3);

待读取的数据RowKey与所关联的列集如下所示:

Row1:  {Col01,Col02,Col03,Col04,Col05,Col06,Col07,Col08,Col09,Col10}   
Row2:  {Col01,Col02,Col03,Col04,Col05,Col06,Col07,Col08,Col09,Col10,Col11}  
Row3:  {Col01,Col02,Col03,Col04,Col05,Col06,Col07,Col08,Col09,Col10}

再回顾一下Caching与Batch的定义:
Caching: 影响一次读取返回的Results数量。
Batch: 限定了一个Result中所包含的列的数量,如果一行数据被请求的列的数量超出Batch限制,那么这行数据会被拆成多个Results。
那么, Client往RegionServer第一次请求所返回的结果集如下所示:

    Result1   ->   Row1:  {Col01,Col02,Col03}
    Result2   ->   Row1:  {Col04,Col05,Col06}
    Result3   ->   Row1:  {Col07,Col08,Col09}
    Result4   ->   Row1:  {Col10}
    Result5   ->   Row2:  {Col01,Col02,Col03}
    Result6   ->   Row2:  {Col04,Col05,Col06}
    Result7   ->   Row2:  {Col07,Col08,Col09}
    Result8   ->   Row2:  {Col10,Col11}
    Result9   ->   Row3:  {Col01,Col02,Col03}
    Result10  ->   Row3:  {Col04,Col05,Col06}

c) Limit: 限制一次Scan操作所获取的行的数量

同SQL语法中的limit子句,限制一次Scan操作所获取的行的总量:
scan.setLimit(10000);

注意:Limit参数是在2.0版本中新引入的。但在2.0.0版本中,当Batch与Limit同时设置时,似乎还存在一个BUG,初步分析问题原因应该与BatchScanResultCache中的numberOfCompletedRows计数器逻辑处理有关。因此,暂时不建议同时设置这两个参数。

d) CacheBlock: RegionServer侧是否要缓存本次Scan所涉及的HFileBlocks

scan.setCacheBlocks(true);

e) Raw Scan: 是否可以读取到删除标识以及被删除但尚未被清理的数据

scan.setRaw(true);

f) MaxResultSize: 从内存占用量的维度限制一次Scan的返回结果集

下面的示例代码将返回结果集的最大值设置为5MB:
scan.setMaxResultSize(5 * 1024 * 1024);

g) Reversed Scan: 反向扫描

普通的Scan操作是按照字典顺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的,而Reversed Scan则恰好相反:
scan.setReversed(true);

h) 带Filter的Scan

Filter可以在Scan的结果集基础之上,对返回的记录设置更多条件值,这些条件可以与RowKey有关,可以与列名有关,也可以与列值有关,还可以将多个Filter条件组合在一起,等等。

最常用的Filter是SingleColumnValueFilter,基于它,可以实现如下类似的查询:

"返回满足条件{列I:D的值大于等于10}的所有行"

示例代码如下:

image
Filter丰富了HBase的查询能力,但使用Filter之前,需要注意一点:Filter可能会导致查询响应时延变的不可控制。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为了找到一条符合条件的记录,背后需要扫描多少数据量,如果在有效限制了Scan范围区间(通过设置StartRow与StopRow限制)的前提下,该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信息都要求使用Filter之前应该详细调研自己的业务数据模型。

Client发送读取请求到RegionServer


无论是Get,还是Scan,Client在发送请求到RegionServer之前,也需要先获取路由信息:

1.定位该请求所关联的Region

因为Get请求仅关联一个RowKey,所以,直接定位该RowKey所关联的Region即可。对于Scan请求,先定位Scan的StartRow所关联的Region。

2.往RegionServer发送读取请求

该过程与《一条数据的HBase之旅,简明HBase入门教程 - Write全流程》的"数据路由"章节所描述的流程类似,不再赘述。

如果一次Scan涉及到跨Region的读取,读完一个Region的数据以后,需要继续读取下一个Region的数据,这需要在Client侧不断记录和刷新Scan的进展信息。如果一个Region中已无更多的数据,在scan请求的响应结果中会带有提示信息,这样可以让Client侧切换到下一个Region继续读取。

RegionServer如何处理读取请求


关于Read的命题
通过前面的文章我们已经了解了如下信息:

1.一个表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Region

将HBase中拥有数亿行的一个大表,横向切割成一个个"子表",这一个个"子表"就是Region。


image
2.每一个Region中关联一个或多个列族

如果将Region看成是一个表的横向切割,那么,一个Region中的数据列的纵向切割,称之为一个Column Family。每一个列,都必须归属于一个Column Family,这个归属关系是在写数据时指定的,而不是建表时预先定义。

3.每一个列族关联一个MemStore,以及一个或多个HFiles文件

上面的关于“Region与多列族”的图中,泛化了Column Family的内部结构。下图是包含MemStore与HFile的Column Family组成结构:


image

HFile数据文件存在于底层的HDFS中,上图中只是为了方便阐述HFile与Column Family之间的关系。

在HBase的源码实现中,将一个Column Family抽象成一个Store对象。可以这么简单理解Column Family与Store的概念差异:Column Family更多的是面向用户层可感知的逻辑概念,而Store则是源码实现中的概念,是关于一个Column Family的抽象。

4.每一个MemStore中可能涉及一个Active Segment,以及一个或多个Immutable Segments
image

扩展到一个Region包含两个Column Family的情形:


image
5.HFile由Block构成,默认地,用户数据被按序组织成一个个64KB的Block

HFile V1的结构虽已过时,但非常有助于你理解HFile的核心设计思想:


image

HFile V2只不过在HFile V1基础上做的演进,将Data Index信息以及BloomFilter的数据也分成了多层。

当前阶段,你只需要了解到:基于一个给定的RowKey,HFile中提供的索引信息能够快速查询到对应的Data Block。

在重新温习了上述内容以后,我们也大致了解了关于HBase读取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关于HBase Read的命题可以定义为:如何从1个或多个列族(1个或多个MemStore Segments+1个或多个HFiles)所构成的Region中读取用户所期望的数据?这些数据默认必须是未被标记删除的、未过期的而且是最新版本的数据。

将Get看作一类特殊的Scan

无论是读取一行数据,还是读取指定RowKey范围的读取一系列数据,所面临的问题其实是类似的,因此,可以将Get看作是一种特殊的Scan,只不过它的StartRow与StopRow重叠,事实上,RegionServer侧处理Get请求时的确先将Get先转换成了一个Scan操作。

合理组织所有的KeyValue数据源

在Store/Column Family内部,KeyValue可能存在于MemStore的Segment中,也可能存在于HFile文件中,无论是Segment还是HFile,我们统称为KeyValue数据源。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如何执行Scan操作时,我们讲到了Client侧使用一个ResultScanner来抽象地描述一次Scan操作,ResultScanner屏蔽掉了往RegionServer发送请求以及一个Region读取完成以后切换到下一个Region等细节信息。

初次阅读RegionServer/Region的读取流程所涉及的源码时,会被各色各样的Scanner类整的晕头转向,HBase使用了各种Scanner来抽象每一层/每一类KeyValue数据源的Scan操作:

  • 关于一个Region的读取,被封装成一个RegionScanner对象。
  • 每一个Store/Column Family的读取操作,被封装在一个StoreScanner对象中。
  • SegmentScanner与StoreFileScanner分别用来描述关于MemStore中的Segment以及HFile的读取操作。
  • StoreFileScanner中关于HFile的实际读取操作,由HFileScanner完成。

RegionScanner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image
image

在StoreScanner内部,多个SegmentScanner与多个StoreFileScanner被组织在一个称之为KeyValueHeap的对象中:

image
每一个Scanner内部有一个指针指向当前要读取的KeyValue,KeyValueHeap的核心是一个优先级队列(PriorityQueue),在这个PriorityQueue中,按照每一个Scanner当前指针所指向的KeyValue进行排序: image

同样的,RegionScanner中的多个StoreScanner,也被组织在一个KeyValueHeap对象中:


image
KeyValueScanner接口

KeyValueScanner定义了读取KeyValue的基础接口:


image

实现了KeyValueScanner接口类的主要Scanner包括:

RegionScanner初始化

RegionScanner初始化过程,包括几个关键操作:

1.获取ReadPoint

ReadPoint决定了此次Scan操作能看到哪些数据。Scan过程中新写入的数据,对此次Scan是不可见的。

2.按需选择对应的Store,并初始化对应的StoreScanner

StoreScanner在初始化的时候,也会按需选择对应的SegmentScanner以及StoreFileScanner,筛选规则包括:

StoreScanner中筛选除了Scanner以后,会将每一个Scanner seek到Scan的StartRow位置:


image
通过next请求读取一个个KeyValue

如果将RegionScanner理解成一个内部构造复杂的机器,而驱动这个机器运转的动力源自Client侧的一次次scan请求,scan请求通过调用RegionScanner的next方法来获取一个个KeyValue。

为了简单的解释该流程,我们先假定一个RegionScanner中仅包含一个StoreScanner,那么,这个RegionScanner中的核心读取操作,是由StoreScanner完成的,我们进一步假定StoreScanner由4个Scanners组成(我们泛化了SegmentScanner与StoreFileScanner的区别,统称为Scanner),直观起见,在下图中我们使用了四种不同的颜色(ScannerA~ScannerD为随机名称,请忽略它们在名称上的顺序):

image
每一个Scanner中都有一个current指针指向下一个即将要读取的KeyValue,KeyValueHeap中的PriorityQueue正是按照每一个Scanner的current所指向的KeyValue进行排序。

第一次next请求,将会返回ScannerA中的Row01:FamA:Col1,而后ScannerA的指针移动到下一个KeyValue Row01:FamA:Col2,PriorityQueue中的Scanners排序依然不变:


image

第二次next请求,依然返回ScannerA中的Row01:FamA:Col2,ScannerA的指针移动到下一个KeyValue Row02:FamA:Col1,此时,PriorityQueue中的Scanners排序发生了变化:


image
下一次next请求,将会返回ScannerB中的KeyValue.....周而复始,直到某一个Scanner所读取的数据耗尽,该Scanner将会被close,不再出现在上面的PriorityQueue中。

SegmentScanner/StoreFileScanner中返回的KeyValue,包含了各种类型的KeyValue:

因此,在StoreScanner层,需要对这些KeyValue做更复杂的逻辑校验,这些校验由ScanQueryMatcher完成。默认地,可作为返回数据的KeyValue,应该满足如下条件:

上述条件,只针对一些普通的Scan,不同的Scan参数配置,可能会导致条件集发生变化,如Scan启用了Raw Scan模式时,Delete类型的KeyValue也会被返回。另外,上面的这些条件所罗列的顺序,也未遵循实际的检查顺序,而实际的检查顺序也是严格的,如果颠倒就可能会导致Bug。小米的同学就曾发现了这样的一个Bug:

假设某一个列共有T1~T5五个版本, ColumnFamily中设置的MaxVersions为3(即最大允许保留的版本数)

T5 -> Value=5

T4 -> Value=4

T3 -> Value=3

T2 -> Value=2

T1 -> Value=1

如果Scan中采用了一个SingleColumnValueFilter,要求返回满足Value<=3的所有结果。

因为MaxVersions为3,我们所期望的返回结果应该为:

T5 -> Value=5  (Value不满足条件)

T4 -> Value=4 (Value不满足条件)

T3 -> Value=3

T2 -> Value=2  (Version不满足条件)

T1 -> Value=1   (Version不满足条件)

关于多版本检查以及Filter检查,这里有两种可能的顺序:

Opt 1:先检查Filter,再检查多版本。这种情况下的返回结果为:

T5 -> Value=5  (Value不满足条件)

T4 -> Value=4 (Value不满足条件)

T3 -> Value=3

T2 -> Value=2

T1 -> Value=1

这种情况的返回结果就是错误的。

Opt 2:  先检查多版本,再检查Filter。这种情况下的返回结果才是预期的。

在Scanner中,如果允许读取多个版本(由Scan#readVersions配置),那正常的读取顺序应该为:


image

上面这种读取的顺序与实际存在的数据的逻辑顺序也是相同的。

由于不同的Scan所读取的每一行中的数据不同,有的限定了列的数量,有的限定了版本的数量,这使得读取时可以通过一些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数据扫描。如某次Scan在允许读多个版本的同时,限定了只读取C1~C3,那么,读取顺序应该为:


image

最普通的Scan,其实只需要读取每一列的最新版本即可,那读取的顺序应该为:


image
通过上面几张图,我们其实是想说明在Scanner内部需要具备这样的一些基础能力:

我们知道KeyValueScanner定义了基础的seek/reseek/requestSeek等接口,可以将指针移动到指定KeyValue位置。但关于指针如何移动的决策信息,由谁来提供?

这些信息也是由ScanQueryMatcher提供的。ScanQueryMatcher对每一个KeyValue的逻辑检查结果称之为MatchCode,MatchCode不仅包含了是否应该返回该KeyValue的结果,还可能给出了Scanner的下一步操作的提示信息。关于它的枚举值,简单举例如下:

INCLUDE_AND_SEEK_NEXT_ROW

包含当前KeyValue,并提示Scanner当前行已无需继续读取,请Seek到下一行。

INCLUDE_AND_SEEK_NEXT_COL

包含当前KeyValue,并提示Scanner当前列已无需继续读取,请Seek到下一列。

无论是StoreScanner还是RegionScanner,返回的都是符合条件的KeyValue列表。这些KeyValues在RSRpcServices层被进一步组装成Results响应给Client侧。

总结

Scan涉及了太多的细节内容,本文只粗略介绍了Scan的一些核心思路,这与本系列文章最初的定位有关,当然也受限于本文的篇幅。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下内容:

介绍HBase的两种读取模式:Get与Scan

1.Client如何发起一次Get请求,Get的关键参数

2.Client如何发起一次Scan请求,Scan的关键参数

重点介绍了RegionServer侧关于Scan的处理流程:

1.如何用Scanner来抽象描述关于Region的读取操作

2.关于读取KeyValue的基础Scanner接口定义 3.RegionScanner初始化时的关键操作

4.Client侧的一次次scan请求如何驱动RegionScanner内部的读取操作

5.从StoreFileScanner/SegmentScanner中读取出来的原始KeyValue如何被合理的校验

6.Scanner读取时如何跳过一些不必要的数据

关于Scan的更多细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源码中探寻答案:

1.如果第一次scan请求不能取回所有的数据,下一次scan如何快速有效继承上一次的进度?2.Get/Small Scan/Large Scan在实现上有哪些本质的区别?

3.ScanQueryMatcher中校验KeyValue的详细逻辑以及校验的顺序

4.关于Filter涉及多步校验,每一步校验是在什么地方完成的?

5.MinVersion与MaxVersion的定义是什么?

6.ScanQueryMatcher中关于多种删除类型的语义是如何定义的?

7.如何限制一次Scan所占用的内存大小以及执行的时间?

8.BloomFilter在Get/Scan流程中是如何被应用的?

9.Scan过程中如果正在读取的HFile文件被Compaction合并了,如何处理?

10.正在Scan的Region突然被迁移到其它的RegionServer中,如何继续原来的进度继续读取?

11.Reverse Scan与普通Scan在实现上有何不同?

HFile的内容在本文只粗略提及,在RegionServer侧的处理流程中,关于BlockCache部分更是只字未提。本文将重点放在介绍Scan的核心思路上。下篇文章将介绍HFile的核心原理。

原文出自:一条数据的HBase之旅,简明HBase入门教程-Read全流程

更多技术交流,可关注微信交流群,微信公众号等:

或参考文章: HBase中文社区官网、交流群

1. 微信群

扫描添加小编微信好友(或搜索微信号: Mr_wanyue 添加),回复: HBase 加群

2. 钉钉群:

扫一扫添加
3. 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