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万历十五年》的现实意义
买来《万历十五年》已经有三年了。这么长时间,直到现在才正式看完。其间曾经对这书发起了两三次进攻,失败告终。
为什么看不下去呢?
一是因为历史底子太薄,书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令我迷迷糊糊,行文中夹杂了作者黄仁宇先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枯燥且不关我事,当然看不下去。
二是因为这不是我爱读的文体,虽说这书也在讲故事,但和小说比起来它缺乏趣味性。《万历十五年》和《明朝那些事儿》都是通俗史,但是《万历十五年》的学术性要强一些,阅读困难理所当然。
一个月为什么又读完了呢?
当然还是与自身相关。一是我年岁长了,比原来多了些耐心。
二是自己真的需要读史书了。我活这么大年纪了,总是稀里糊涂的。佛家讲是愚痴,我不想一直愚钝下去。都说读史能让人通透,所以又拿起这本书来看。
喜欢读什么书,是随着自己年龄与心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不信你可以拿起以前自己看不下去的书试试再读,没准会读得津津有味。
再来讲讲读这本书的启示,算是一个总结。
1 自由是那么宝贵,给个皇帝也不换。
万历皇帝朱翊钧是个可怜人啊。几十年没出过皇城,天天困在同一个地方,真无聊。想封哪个儿子做太子,不行。和老婆郑氏好,文官参奏。做皇上做到这份儿上,不如不做。
虽说世间没有绝对的自由,但如果万历活在这个释放个性的年代,或许他也是个大好青年呢。那个压抑个性的年代,需要的皇帝是个被赋予了神圣光环的物件,万历皇帝是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
做皇帝不易,做有个性的皇帝不行,生在帝王家有诸多的不自由。不用羡慕人家的权利有多大,钞票有多多,其实他光辉灿烂的背后也有很多不得已,有很多束缚,只不过你关心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他要费神的是争夺倾轧与平衡。
2 在划定范围内,按规则办事,才有可能成功。
黄仁宇先生给抗倭将领戚继光的评价是:务实。
这一点儿不假。明朝的制度是文官统治朝政。武官多是孔武有力者,而善谋略通文史的几乎没有,方便文官统治管辖。
戚继光是个例,他能写兵书会作诗,并能够和文官打成一片,人缘儿不错。
这是他知世故在规则内办事的缘故。他会给文官送礼,比如他不光给张居正送金银,还送美女,投其所好,事就好办了。
戚继光之前有个挺有名的将领叫俞大猷。他也是能够写兵书的人,而且挺有军事头脑。他提出统一火器,建造大船,装备精良后由他带领在海上巡航,抵抗倭寇。
好嘛,他疯了。文官集团当然不愿意,你这是要谋反吗?
戚继光的做法不一样。倭寇入侵,我就陆战,各地官府提供什么兵器就用什么,哪怕你质地不精良,哪怕你规格不统一。反正我就是想办法,让这些杂牌兵器发挥效力。
与俞大猷相比,文官们更喜欢谁?当然是会送礼服管制的戚继光了。所以他以武将之身就任总兵之职。要知道,明朝的武将能做到总兵已是万分不易了。
这世上没有绝对权利,受各方制约还想建功立业,只能遵守实际权力者定下的规则,在他画好的圈圈内,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到最好。
戚继光的牛叉不仅在于抗倭有功治军严谨,更在于从实际出发,该低头就低头该送礼就送礼,但是想干的事一样也没少干。
我们哪个人不是生活在规则中?有的人能够玩转规则,让它为自己服务,为理想服务。有的人负气抱怨愤懑,面对社会家人朋友总是一副苦闷的样子。每个人选择与社会相处的方式不一样,但是更加乐观地面对总不会错,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比抱怨好。
3 世界虽然很现实,但需要有勇气的理想者。
《万历十五年》并没有正面讲到张居正,但讲了他死后遭清算的过程。
只能说惨烈,满朝文武几乎一边倒地对他大加弹劾。他的家产被籍没,儿子不是自杀而亡就是被充了军,没落得什么好下场。
这当然与万历皇帝想要摆脱张居正的阴影,急于握住实权有关。但是张居正也是非常不得人心的。为什么?因为他改革啊。这一改,多少既得利益者有了损失,能不恨吗?关键是他虽是个文官,但他并不推崇文官集团,而是用自己的权利压制他们。
黄仁宇曾在书中提过,申时行能够看出明朝最大的弊端就是文官集团,凭借一己之力根本与其无法对抗,难道张居正没有发现吗?
聪明如张居正不会没有察觉,也许他是明白自己并不能改变这一机构,但他愿凭一己之力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社会还是那个社会,文官还是那样磨叽,还是满口道德仁义,位列首辅的张居正其实不用做什么大事,便能安稳过生活,还可以与文官们同流合污,落得个好名声。但他身居高位还想有所作为,能够在各方阻力的压制下,螳臂当车,这勇气不得不令人佩服。
勇气需要有,理想需要有,魄力还需要,此乃成大事者必备。
心存理想,勿忘。
以上便是读《万历十五年》的小小心得。虽说对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模模糊糊,但能在书中发现点现实意义也是成长了。希望读史书能够减少些愚痴,能在看透后变得客观而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