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经典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提防花言巧语的人——《回到春秋读论语》第3章

2018-11-11  本文已影响58人  乐道也

别看他朝你笑容满面,遇到这种脸色的人,缺仁!赶紧避开越远越好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那种人很少有仁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篇之三

“巧言”,说话很巧妙,花言巧语。“令色”,脸上装出讨好的表情。“令”是形容词,好、善;“色”指脸色。“鲜”,少。“鲜矣仁”是“仁鲜矣”的倒装句,谓语提前,体现出对人情世态的一种感叹。

孔子认为,“仁”是崇高的德性,做人应当言行一致,真情善意,保持本色,力戒空谈浮言和心口不一。正人君子平时总是谨言慎行,话虽不多,一旦说出来就要算数,一言九鼎。仁者待人温文尔雅,恭敬有礼,不卑不亢。而巧言令色的人,脸上堆满和善,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腔调,实在太不真诚了,必定是心术不正,另有图谋,自然就缺少了“仁”。

人们也许要说,看到某人脸带笑容,满面春风,心里感到好亲切。到底哪是真诚的善意,哪是讨好人的虚情假意,确实傻傻分不清啊。但这都逃不过孔子的火眼金睛。孔夫子其实挺“脸盲”,他根本就不看你的脸,他只察言观色。观一个人的模样是否恭敬端庄,察一个人的话语是否实在厚道。行为举止不端不正贼溜溜的,说话腔调夹七夹八不着边的,无疑属于“巧言令色”一类。

巧言令色的人很少“仁”,孔子这里直接来了个否定。

那么“仁”是什么呢?

唉,最难弄明白的“仁”来了,这个问题最难回答。孔子也并没有说,莫非真要让人去猜?别急,读完这部《论语》,也就差不多能对“仁”有所领悟了。关键一定要坚持,把《论语》从头到尾读完。各位,敲黑板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读经典一定要坚持,坚持,坚持!

这里先提个醒,在孔老师眼里,“仁”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它彰显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整个生命所能闪现出的辉煌,体现了人的潜能、理想、选择和实现的路径。人性本质的“仁”,是向善;人生道路的“仁”,是择善;人生实践的“仁”,是行善;人生实现的“仁”,是至善。在《论语》中可以看到弟子们经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而孔老师并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是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场景和不同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

还是先记住这个成语:

巧言令色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

包咸: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

朱子: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

程子: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

钱穆:务求巧言令色以说人,非我心之真情善意,故曰“鲜矣仁”。

康有为:人多惑之以为慈仁,孔子特明其非也。盖人之生直,故贵尊其德性。质直好义,自由自立,若以巧诈欺人,则天良斵(zhuó)丧。

张栻:此何谓“巧言令色”?欲以悦人之观听者。其心如之何?故为“鲜矣仁”。若夫君子之修身,谨于言词容色之间,乃所以体当在己之实事是求,仁之要也。

苏辙:巧言令色,世之所说也;刚毅木讷,世之所恶也。恶之,斯以为不仁矣。仁者直道而行,无求于人,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而何巧言令色之有?彼为是者,将以济其不仁尔。故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又曰:“刚毅木讷近仁。”

郑汝谐:“刚毅木讷”何以近仁?其本心存也。“巧言令色”何以鲜仁?去本心远矣。圣人察其外之所以异,而知其中之所存。

陈祥道:讷者,无巧言;木者,无令色。木与讷,务本者也,故近仁;巧言令色,务末者也,故鲜矣仁。礼称辞欲巧,诗美令仪。巧令者何也?子曰:有其本而辅以末,则庶乎其可;若事其末,而忘其本,则不可。

蕅益大师: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处下手,则愈似而愈非。

朱子:圣学不外求仁,其行之也以孝弟为先,其贼之者以巧言令色为甚。

顾炎武:天下不仁之人有二,一为好犯上作乱之人,一为巧言令色之人。……然则学宜如之何?必先之以孝弟,以消其悖逆陵暴之心;继之以忠信,以去其便辟侧媚之习;使一言一动皆出于其本心,而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夫然后可以修身而治国矣。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拾遗》《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论语全解》《论语点睛》《论语注》《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日知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