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庄子》之天籁
【日更第1396天】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人为什么失去个性了呢?失去真性情了呢?因为我们疲于奔命与一些具体的功利的目标。
振聋发聩吗?无稽之谈吗?有时候文字就是这样,看着坦坦白白放在了面前,每个人读到的,理解的,却都不一样。
打开第二篇<齐物论>:
所谓“齐物”,即万物平等,而且万物各有形态和个性,而“齐”,更是要以平等心,透过表面种种矛盾,看到万物的相通之处,以包容和接纳的心态多角度地看待世间万物。
人以分别心去看待事物时,就会有比较,有嫉妒,有自卑,有二分,种种情状,都让人变得狭隘,且面目全非,无法以更广阔的心态去对待,也就无法看到更多的美。
既会有对自己的评价,也会有对他人的评头论足——这是弊端。
可以去学习他人的优点,却不要纠结于“比他好,比他坏”这种比较,没必要,因为人不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才有当下的优势,也就无从比较自己欠缺了什么少了这项能力——与其去纠结自己没有的,技不如人的,不如把眼光放在彼此的优点处,去欣赏。
学会欣赏的人,眼神里都是光彩熠熠,心中没有那么多计较和烦恼,也就会更通透澄澈,舒适安宁。
大自然的美,在于各个不同,又整体和谐,人的社会也是如此,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生观——正如罗素所说: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庄子提到天籁,写得很美好:人要了解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的不同,顺其自然的活着,活出真实的自我——就如同每一种乐器的声音,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一样,而人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心境不同,也会演奏出不同的乐曲,很美妙。
又读到:音乐的本质,是个性,是每个人独特的情感,独特的阅历的一种表达。音乐的声音来自人心,人心对外物有所感触,故而会有不一样的演绎。《礼记·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人都喜爱音乐,音乐又从何而来,从人心而来,这些乐器所表达的皆是人内心丰沛的情感,所以每每能够触动内心深处,而能让音乐所触动的内心,都是如此柔软,而不会麻木不堪。
对于美好的事物的触感也是如此,有所觉知,会被打动的人,是始终保有一种真性情的,无关年龄,也不被束缚,人也往往会被这样拥有真性情的人所感染,喜欢就喜欢,干干净净地表达着。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愿我们都保有自己的真性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