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小札第三:佛?佛教?

2017-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贾萧遥

萧遥同学在学习任何新事物之前,喜欢先定性。想要认真了解清楚自己将要学习的到底是什么。

现在学佛,就希望能搞清楚“佛”是什么?佛教又是什么?佛教跟佛到底是什么关系?

佛,据称来自于梵语“Buddha”。其实就是“佛陀”的简称。按照通常的说法,佛教起源于印度,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佛祖,就是释迦牟尼。还有人说,“佛”就是对“觉醒者”的尊称,就是如来。

在通常的认知体系里,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号称重视心灵的成长和道德的觉悟。佛教徒相信通过修行,就能够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离断一切烦恼,从而得到真正的解脱,彻底脱离轮回,直抵彼岸。

佛教典籍里说,万物皆有佛性。有的人或物穷其一生,仍无法感知佛性的存在;而有的则不仅能够感知、还能修习、培育佛性,让佛性伴随智慧的增进而成长,更好地帮助自己“断舍离、得解脱”。

从这些观点来看,佛教、佛性、佛似乎是存在于不同层面的事物。

那么,做为一名普通群众,如果我们要选择“佛”进行修习,到底应该对所谓的“佛教”和“佛性”抱持什么态度呢?

萧遥认为,首先必须搞清楚佛教和佛性的区别。这样才能学会思考,培养独立思维。

在萧遥看来,佛教是以传播“佛”的思想为宗旨,以教化信众向善、行善以换取佛祖保佑为手段,秩序严密、等级森严的排他性宗教组织。

做为一个结构化组织,佛教通过佛经(或佛家典籍)来对信众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就目前来看,该组织的成员主要包括:上师(大师、宗师)、职业信徒、业余信徒(或业余爱好者、皈依者)。其中,上师必定是大能力者(简单地说,是有特异功能的人),是佛教组织这座金字塔最顶端的核心成员。

职业信徒,就是“僧侣”。是自愿每天按照上师或佛典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修习锻炼,以求强身健体、饱满精神,并立志通过修行参悟解脱大道,放弃追求世间一切欲望的一群人。他们是佛教在世间的使者,肩负着传播佛教教义的任务。

业余信徒(或业余爱好者、皈依者),就是形形色色的佛教组织下的小团体成员。虽没有严格的“清规戒律”,也没有被要求彻底“断舍离”,但他们感恩、虔诚,笃信。他们是佛教在世人身边埋下的种子。

做为排他性组织,佛教对信众并不进行强制性思想灌输。但是,信众一旦信奉了佛教,就很难再信奉其他教义。因为佛教的教义、典籍,均源于对佛性的描述和体悟。佛性,其所阐述的内容和整个思想体系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其他任何宗教均无法企及。

从这个角度来说,信奉佛教的人是极其幸运的。

然而,与佛教产生联系,还不足以保证你能够感知并获得佛性。从佛教有记载以来三千年的历史来看,佛性的成长,也与佛教的修行似乎没有必然的关联。这恐怕是佛教最需要破解的谜题。

忍大师在传法于六祖慧能时说:“古佛出世,乃为一大事而来。”

这桩大事指的是什么,萧遥一直非常感兴趣。不管怎样,这至少可以说明三件事:

第一,古佛出世要远远早于释迦牟尼悟道。因此,佛教也好,佛性也好,佛也好,一定不是释迦牟尼创立的。

第二,“佛”是一群人的身份通称。他们从我们探测不到的时空、通过我们所无法理解的方式来到这个世界,肩负着某种使命和任务。

第三,我们可能跟“佛”的过去和未来是有关联的。

在萧遥看来,这三件事,已经足够给自己一个学佛的理由。

图片来自于自己(手工拍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