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每天写1000字历史.地理.人文

中国王朝兴衰史,就是一部农业技术进步史

2017-04-12  本文已影响77人  0f17d90b89e9

历史上所谓的强盛朝代,大多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成就的。

秦朝人口稀少,自秦穆公时期开始商鞅变法,发愤图强,首先就是鼓励早婚早育、多育,以推动人口的快速增长。秦朝之前中国人的主粮是粟,也就是小米,适宜黄土高原干旱区域种植。秦国最早从西亚引入小麦,使产量增加一倍,这是秦朝统一六国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组建更强悍的军队。

秦朝统一六国时期,中国人口大约三千多万,小麦开始普及全国。在两汉、隋朝升平时期,中国人口在五六千万的样子,唐朝时最高峰时期达到八千多万,这已经是小麦这种农作物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宋朝时期,中国人口正式超过一亿。抛开宋朝繁荣的文化、经济、科技不说,当时最关键的是,有一种农作物开始种植,就是“占城稻“。占城稻产量远高于小麦,所以北宋时期虽然强敌环伺仍然歌舞升平,虽然军队不强但是可以买来和平,南宋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之后仍然能坚持几十年。

明朝时期中国人口基本在一亿左右徘徊,到晚明时期接近两亿,繁荣的背后,是深刻的危机,因为人口已达极限。明末清初,地球处于气候上的小冰期,全球粮食产量减产,百姓填不饱肚子开始流亡,西北地区受旱灾最为严重,李自成、张献忠都是从西北揭竿而起,全民争食的大背景下明朝灭亡。

明末清初,中国引入美洲农作物番薯、玉米、土豆,人口达到三亿。番薯亩产4000-5000斤,它适应强,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几乎可在任何地方种植。同时期引进的玉米亩产大约1000斤,土豆2000-3000斤。在此之前,中国的主粮是水稻和小麦,水稻亩产不到400斤,小麦更低。不过此时人口已达极限,便再也经不起大的自然灾害,后来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便是农业自然灾害的结果。

今天,世界人口已经突破70亿,仍有不少人生活在温饱之下,农业的科技推广、增产仍然是世界性课题。我国通过杂交水稻等技术实现了增产,但新时期仍有改善口感、提高生活质量等多方面需求,东北大米、日本大米等优质农产品受追捧。世界农业科技在进步,太空育种、转基因等技术也在改变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