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战争与帝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斛律金
敕勒歌由于入选课本,因此多数人都对它十分熟悉。也由于课本上标注这首歌为北朝民歌,估计大多数人都以为那是因为不知作者是谁,只是大家传唱所以保存下来。但在很长的一段历史记录中,这首歌是有作者的,而且与一场战争有关。
敕勒歌第一次登场,就是南北朝时期。
546年九月,高欢率十万大军攻伐西魏。围攻玉壁(山西稷山西南)50天,却无法攻克,十万人损失七万。高欢一生征战无数,未有如此惨败,而此次战败也就成为自己的落幕之战。十一月庚子,舆疾班师。就在班师回京的同时,高欢已经在安排后事了:庚戌,遣太原公洋镇邺;辛亥,征世子澄至晋阳。也就在这样一个英雄迟暮的时候,著名的敕勒歌登场:
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
高欢类似于曹操,乱世之枭雄,生为权臣,宰制朝廷,死后儿子称帝,被追赠为北齐太祖皇帝。
![](https://img.haomeiwen.com/i20740602/6d0e3d4a74b3c1a4.jpeg)
曹操横槊赋诗,知不可为而伤。高欢在辞赋方面的造诣,或不如曹操。但临死之人,为稳定人心,和敕勒歌而痛苦流涕,实在是了不起的霸道之人。
“使斛律金敕勒歌”七字,在历史中第一次带出了这首千古名歌,也将斛律金和敕勒歌捆绑在一起。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为:“(高欢)命斛律金(作唱)敕勒歌”。由于动词省略,这给后世争议的空间。可以理解为斛律金在这个时刻即兴创作了敕勒歌,也可以理解为这首歌已经存在,只是让斛律金去唱。但无论哪种原因,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源头,敕勒歌与这场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捆绑在一起。它的内涵是一种感伤和惜怨,他们赋予了这首歌更为深层的灵魂。
斛律金,北齐咸阳郡王,敕勒人,高欢心腹,五朝战将。高欢点斛律金唱敕勒歌,一方面斛律金为敕勒人。另外斛律金与高欢长期共同征战,知道这首歌内含的铁血柔情,人生惆怅,也只有他们一起唱,才体会其中的悲,才能在人生最后时刻哭得像个孩子。
有关战争和帝王的故事,就像历史中不断重复的那样。再怎么哭泣,都是尘归尘,土归土。如果没有意外,敕勒歌和高欢以及斛律金,就会静静地躺在封存的书卷之中,渐渐被人遗忘。
到了宋代,文人更注重整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一个叫做郭茂倩的人编撰了一本《乐府诗集》,并收录了敕勒歌。此时,人们已经遗忘了敕勒歌后面的战争与柔情。以至于大诗人黄庭坚以为这首歌的创作者是斛律明月。不得不说,黄庭坚的推断已经很接近了,斛律明月是斛律金的儿子。
而南宋的另一个人洪迈翻阅故纸堆,这才发现黄庭坚的错误,将人物还归到本源。
如果按照不能否认也不可肯定,既以历史记载为依据,将《敕勒歌》的作者标注为斛律金,并在名字前加一个问号,恐怕是最合适的方式了。
最后,这首描写草原的压卷之作,总会有人去考证是不是真的风吹草地见牛羊。是不是有些夸张?这不防问一句:牛羊是什么?牛羊只是牛羊吗?那只不过是故乡!就好像南方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你要是去考证到底有没有桑树和梓树,那就是搞笑了。
能不能看到多少只牛羊,对于草原而言,不是眼睛的问题,而是心灵的问题。牛羊不能使战争和帝王落泪,人生最后时刻,只有想起故乡,才能哀感流涕。
没有高欢和斛律金的敕勒歌,那是没有灵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