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界专访

房高伟老师2023专访来啦!

2023-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翻译技术点津

“ 拥抱语言之美、漫谈从业之路、叩响技术之门 ”


房高伟个人简介

十年英语从业经历,

两年国外工作经历。

数百万字翻译经历,

持有二级笔译证书。

系统学过英语发音,

目前聚焦翻译技术。

力争发挥语言优势,

对外传播中国声音。

1、拥抱语言之美

问题1. 您系统学过英文发音,微信平台上您的朗诵配音作品也非常优美动听。拥有一口流利标准的口语是许多外语学习者的梦想。在这一方面,您有什么心得和建议吗?

很荣幸接受本次专访,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英语学习和实践经历,浅谈一下个人感受。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总的来说,我认为语言习得(包括英文发音)需要经历observe(多维观察)perceive(深入理解)extensive(大量练习)improve(持续提升)四个过程。

关于朗诵,我想您指的应该是莎翁的那段All the World Is a Stage(《皆大欢喜》人生七阶)。我发布在微信平台上的那个朗诵版本是我大概练习了180遍后几乎不用大脑、脱口而出的结果,即使是录完这一段之后我也会时不时地诵读几遍,在整理这段采访回答文本时我又诵读了一遍。

之前有老师分享过一句话:“发音其实是语义在声音上的一种体现,绝不仅仅是徒有其表的好听,是理解文章大意的一种外化的体现。”接下来我先大体说一下这段音频从0到1的过程:

(1)扫除语言障碍获取双语文本,参考英文权威词典以及VOA、BBC等解决生词、发音(包括重音位置、同一单词对应多种词性时分别对应的发音等)问题,做好记录,以便日后参照体会。

(2)用心体会原文反复朗读、并且同步录音,朗读过程中结合中文译文仔细体会原文传递的信息、语气、情感等,录音回放过程中重点关注单词发音精准度、整体朗读流畅度和原文情感还原度。

(3)借鉴原声材料:通过观看对应的影视作品以及国外声咖朗诵,体会不同人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声音诠释,此时重点关注节奏、停顿等。

(4)有效输入后的输出:朗读+录音+回听录音+自我纠错+朗读,循环往复,熟能生巧。

在我看来,精准发音是口语流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过程,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建议:说到英语发音,我首先想到的是唱歌好听与发音好听貌似有一定的联系。我从小喜欢唱歌,喜欢英语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自己对声音的喜爱。我有个唱歌习惯是,从背景音乐响起的那一刻起,我就会仔细去听,体会歌曲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体会每个停顿,换气等。直到在当时的我看来做到和原声几乎异口同声。

我大学期间没有看美剧的习惯,所以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积累大量的影视双语语料,只是以自己喜欢、自己觉得舒服的方式读文章。之前在国外工作的时候,需要和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事沟通,不过其中没有英语母语人士。为了听懂他们的(字面)意思,我花了半年左右时间熟悉了所有人的发音习惯。为了减少受他们发音习惯的影响,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听懂他们的意思(毕竟听与说是相辅相成的嘛),我在工作之余开始系统学习英语发音。在得要领的前提下,进行多遍、重复、有效练习,最终花了16个月时间,通过音频讲解全程文字复盘+体会要领+实际操练(多遍重复的有效练习)+反复对照+(通过镜子、屏幕等)检查发音口型是否饱满、到位等+形成口腔记忆+灵活运用的方式,完成了8分钟的音频练习。粗略估计,其中每个词、每句话的有效练习遍数不低于500。

另外,我在整理本次采访文稿时使用了语音输入,关于自己发音是否标准到位,语音输入结果也会告诉我们。如果有些字词发音不清楚、不饱满,很多语音识别工具就识别不出来,至少目前是这样。换一个角度来看,这貌似也是积极拥抱技术、通过技术赋能的一种体现。为了让外国同事们听明白我的意思,当时我不得不把之前那种从句套从句、一句话包含三四十个单词的“高考英语作文习惯”改掉,不断删繁就简,尝试简明英语(不过,关于简明英语,最大的体会和收获主要还是源自于《中式英语之鉴》和《简洁的原理》这两本书)。这也为我后来在大唐电力印尼电厂项目中从事现场翻译打下了还算不错的口语基础,也让我后来在从事国际(贸易)风险管控时得以顺畅地和英语母语同事沟通。

综上,关于英语口语,我最想说的是有效地感知,有效地积累,长期坚持。要在听准发音、掌握发音要领和韵律节奏的前提下,不定期地进行多遍重复有效练习,仔细揣摩不同词在不同语境中传达的信息、语气、态度等。同时,双耳分别对着原声和自己的录音回放,仔细听,观察是否达到了异口同声,最终形成肌肉记忆、下意识记忆,从而不动脑子也能脱口而出。如果以前输入了错误的发音,重复越多,错误越固化,以后就越难改。

问题2. 我们了解到,您曾经是一名工科生,但后来一直朝着翻译的梦想努力,请问是什么促使你对外语和翻译有如此强烈的兴趣呢?


多年前参观上外时,刻有Dream, Conviction, Love(梦想,信念,爱)的雕塑至今记忆犹新。我想用这三个词作为我的回答。

和很多喜欢语言、想做翻译的朋友类似,从比较小的时候,我就羡慕那些陪同领导出席重大场合、提供翻译服务的翻译大咖,也逐渐萌生了成为译员的念头。感恩中小学英语启蒙老师的悉心指导,我很快就建立并保持了英语学习兴趣,并打下了比较好的英语发音和书写基础。加上喜欢写字和唱歌,我从小就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英文书写好看些、英文发音好听些。当然,现在看来,这种“目标”只是徒有其表,华而不实。不过,至少从一开始我对英语的态度就是不厌写、不厌读,也因此逐渐培养了比较良好的英文书写和朗读习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调动的积极性越多、越广泛,就越能更好地学好语言。再后来,一直到现在,我对英语喜欢的热度都没有减下去。自始至终,我对英语学习的信念可以概括为“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绝顶、永远不停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til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best。

说到翻译本身,因为喜欢英语、想做翻译,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从事与英语(侧重翻译)相关的工作。身在职场,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在工作(包括翻译)过程中要以目标为导向,要加强对行业知识、业务知识的研究、思考、学习和运用。关于英语和翻译习得,有的老师说要live in English、live in translation。受此启发,最近8年我使用的电脑系统和电脑软件大多数都是英文界面,在给自己营造一种英语学习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领域的双语表达。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信息检索时我时而用英文、时而用中文,通过不断尝试、优化、调整诱导词,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而在此过程中,自然少不了语言转换和思维转换,我也一直乐在其中。

2、漫谈从业之路
问题3. 您在大唐电力印尼电厂项目进行翻译可谓一段独特的经历。在这段经历中,除了语言、翻译技能得到精进以外,您还有哪些感悟可以同大家分享?
总的来说,通过参与此项目,我从多方位得到了锻炼,尤其体现在及时且有效地沟通(注意使用合适的语气)、迅速反应、快速切换角色、迅速整合信息等。另外,通过项目实践,我对电厂整体有了系统化的初步认识。

(1)具备沟通协调能力:充分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协同增效。在尽早建立与不同相关方之间的信任的基础上,要根据客户需求,及时联络相关方,促进沟通,以达到需求方预期目的。因为各方出发点不同,所以沟通时需要有意识地缕清各方的利益关切,然后以恰当的方式传递必要信息。

(2)具备信息管理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设备,分门别类地快速整理项目文件(纸质版+电子版)。格式和规范等越统一,后续就越容易处理。不过,我当时虽说已经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些电脑操作,但是因为不了解(同时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办公自动化、批处理等方面的工具和技巧等,还是花了不少时间。直到最近几个月通过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语言服务行业等公众号向多位翻译技术大咖学习之后,才有了豁然开朗之感。

(3)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要加强合同内容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熟悉整个系统和项目管理流程,提高自己的综合判断力和决策力。有时,因为自己对项目具体检修内容不是很熟悉,就需要各专业负责人配合整理,告诉我哪些文件可以归档到一起。由此可见,加强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学习非常重要,最好能形成知识网络。另外,开会时,应该注意倾听不同发言人提到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逻辑、利害关系等。

在参与此项目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挑战,比如:
挑战一:不明白其中的某些内容。此时,我一方面和专业负责人请教确认,一方面也积极上网搜索双语资料,自主学习。在尽可能完全理解其中的信息点之后,再将其翻译成英文,力争做到别人一看到英文就知道说的是什么事情。与此同时,在前期项目人员总结的现场词汇双语对照材料的基础上,我也积累了属于自己的项目双语语料库,达375页。这可以说是此次项目中自己最宝贵的收获之一了。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虽然有些词汇有官方或者标准表达,但是在实际项目中,需要根据项目现场的标志牌等,将术语“本地化”,尽可能处理成大家都熟悉的表现形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精确。
挑战二:开会时既听不懂、也看不懂“印尼式英语”。鉴于此,我借助语言学习网站50languages提供的材料,通过英语学习印尼语。虽然至今并没有掌握很多常见印尼语表达,但是在不断地收听印尼语的过程中,试着去体会说话者说话时的感觉,由此及彼,思考印尼人是否会把他们说印尼语的感觉带入到英语对话中。经过接下来和当地人进一步沟通发现,果不其然,甚至他们在说英语的时候还夹杂着印尼语!经过长时间的“磨耳朵”,我逐渐适应了当地英语口音,自己对不同发音的声音辨识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在熟悉受印尼语影响、部分英文单词(尤其是短语)有时候一会儿从右往左写、一会儿从左往右写的同时,自己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而这对精准理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问题4. 在公众号的文章中,您提到一份国际(贸易)风险管控工作对您的思维和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请问这个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言以蔽之,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有效的框架、逻辑和内容梳理,使工作内容流程化、工作成果标本化,形成文本操作指南。具体来说,以目标为导向,动态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实时记录、总结工作思路、体会、心得等,定期复盘。


问题5. 这些年来,您从事过许多份不同的工作,也在多个行业的企业中进行翻译。如今,不少大学毕业生都在就业方面存在困惑,甚至在求职应聘过程中产生挫败感。作为过来人,您有什么想法给当今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专业学生分享?


关于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这好像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之前很多行业大咖、专家针对这个话题做过分享,想必大家已经从中受到了启发。关于这个话题,我最想分享的是2005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求知若渴,虚心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我最大的体会是相信自己,认可自己当下的每一次选择,因为很可能有一天,我们可以把过去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串起来(connect the dots)。对我自己而言,在坚持提升翻译综合技能这一主线之外,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逐渐地把之前工作经历所得运用到了现有工作中。另外,作为一心只想做翻译的普通高校工科毕业生,我的职业发展道路其实并不平坦,甚至有时也产生过挫败感。不过,好在心中有梦,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目标坚定,勇往直前,同时不忘鼓励自己,终于始见月明。

在印尼做翻译时,邻近中秋,一天晚上不由有感而发,写了几句话,也算是当时激励自己前进吧。

选择了,不后悔。从伪工科生,到工科翻译,有掌声,有叹息。一路摸索。始见月明。
Life is a one way train, with laugh, sorrow and gain. Never stop thinking with your brain, cause you’re gonna find your way to win.
回想自己之前的英语从业经历,我最大的感受是首先要结合市场需求以及自身潜力与优势等,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先求稳,然后在实现“一专”的前提下,尽可能培养“多能”(如果有能力和精力同步实现的话自然是好上加好)。另外,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要想成事,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

3、叩响技术之门


问题6.经过初步了解,我们发现您是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能够沉下心钻研各类知识和技能的人。在您看来,能够不懈学习,持续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从何而来?


说到做翻译,很多翻译前辈会说“Know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and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也就是说,我们要对各个行业都有所了解,同时也应该对某个行业有深入了解。这也就意味着翻译人就是要不断学习、广泛涉猎、持续精进。

对我而言,作为非科班出身的语言爱好者,我很明显能觉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动力来源自然也就多了些,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环境因素、需求驱动、自我驱动、危机意识。


在一路摸爬滚打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很多翻译行业大咖、翻译经验丰富的老师等。他们犹如灯塔,照亮了我译路前行的路。因为想明确自己的翻译方向,我不得不通过讲座、沙龙等方式聆听翻译圈专家、老师们的教诲并实时修正自己的目标。在翻译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Translation is a tremendously large ocean requiring deep exploration.

译海无涯,需要深挖。因为太想、甚至只想做翻译,我不得不主动地去学习书本中翻译理论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因为想弄清楚原文传递的信息和弦外之音、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我不得不上网搜索大量相关资料(有时也包括相关人物参加的访谈等),通过文本、视频等反复琢磨,争取更好地还原原文信息,更好地满足客户期望。为了适应数字化生存、提高技术素养,我也不得不拥抱技术,并努力学习、运用翻译技术……


问题7. 翻译技术是当今外语学界的热门话题,语言服务行业的技术转向已成大势所趋。我们关注到,您也在着力提升技术素养。您认为应当如何为翻译技术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虑到不同人所处的阶段不同,作为翻译技术入门级实践者,我目前还无法给出比较通用的回答,只能浅谈一下个人感受。首先,在我看来,翻译技术是用来为翻译工作赋能的。作为译者,首先应该打好语言和翻译基础。

其次,随着科技发展,我们要适应数字化生存。作为译者,尤其有必要通过积极拥抱和运用技术,更快、更好地完成翻译项目。具备了这种意识之后,再开始学习翻译技术。

再次,关于翻译技术入门,现在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行业书籍,而且北京语言大学韩林涛老师、上海海事大学刘世界博士等翻译技术大咖也在多个平台分享了自己的翻译技术实操系列视频。

对我而言,我是在2019年从事自由职业笔译时才开始比较系统、有针对性地接触翻译技术的,当时用的入门教程是《翻译技术简明教程》(主编:王华树老师,副主编:李莹老师)。这本书覆盖面广,案例、实操、技巧、练习相互结合,在从项目经理、译员、质检等多个角度提供“翻译技术观”和方法论等方面指导的同时,非常适合解决在翻译项目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最后,我想说的是,从译员角度来说,考虑到客户需求千变万化,我们应当结合(潜在)项目需求,从多个维度、各个环节培养底层思维和基本素养,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查漏补缺,争取成为一站式语言解决方案提供者。


问题8.有关计算机辅助翻译,或翻译项目管理的软件,您学习过哪些?目前主要使用哪一种?可以谈谈您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吗?


我目前用的最多的是SDL Trados,一方面是因为之前合作商要求在Trados文件上直接翻译,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软件我用了四年多,已经比较习惯了。关于使用体验,我想从译前、译中、译后谈一点儿个人体会。

译前:熟练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原文处理和导入,以及知识库、术语库和语料库创建(和收集);

译中:知识库、术语库、语料库更新,疑问记录等;

译后:结合知识库以及从权威网站搜索到的术语(库)、语料(库),对译中术语库和语料库进行更新。

专访记者:张奕扬

编辑:杨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