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复生——读《北京法源寺》李敖
法源寺还没拜访过的
看了书我又好像亲临其中似的
它的灵魂已经有知己,
把它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书里…
我感知的书里就是这样的一个午后这本书是文学社推荐阅读的,准备在阅读活动中讨论戊戌变法和法源寺。
从来没有接触过李敖的文章,世人皆说他言语犀利,口无遮拦,著作等身,文史研究天才,世纪仅此一人,赞誉与谩骂等身,也仅此一人而已。
对于作者的探讨,我尚无了解,而对于这本书的探讨,大有文章可作。
历史小说市面上很多,不同朝代,不同神人,他们的一身,离不开一个时代的羁绊。
而真正将小说的情节、对话、悬念……融入历史,不掺杂任何虚无的猜测,又增添了人文,哲学,社会的思考,《北京法源寺》这本书做到了,作为李敖的仅有的小说,它成功展现了作者的惊人的笔力。
名人的会面原来那些永垂青史的名人,在书中也不是预言家,而是未知前路,不断寻找任务点的提剑勇士。
他们一见如故地用力握着手,现在都是踌躇满志的青年,在历史的天空下,谁能想到彼此今后的命运?
康有为在走进法源寺之前,从没想过遇到同乡的知己。梁启超在走进法源寺之前,从来没想过遇到经学博大的谭嗣同…
就一如他们在遇见法源寺之前,从没想过渊源的佛庙冥冥中牵缘着历史的因果。
复生的新释义复生,是谭嗣同的字。取自于一次儿时灾难中有幸不死,是为复生。
革命中的复生,为的是光复的复,光复国家山河清明,生灵无恙,为的是生命的生,拯救生命中的牺牲,是永恒的重生。
谭嗣同的一生,从未想过为了戊戌而生,最终决绝地想着为了戊戌而死。
世人将他列为君子,标志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后果,声明了维新派力量仍无法和保守派抗衡的本质。一场春风化雨的革新,一个血腥暴力的下场,君子之死便在大事件的遮挡下,成就了悲壮主义的产品。
谁还记得,君子为何而死?
以死明志,先人慷慨而去,以魄力震撼人心
复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枯萎和另一场轰轰烈烈的萌芽。
复生,是变法的入坟,是革命的引线。
历史在新陈代谢,思想在新陈代谢,
流血是偶然,复生是必然。
梁启超的字释义也颇有意蕴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生何求。
在民族危亡的时代,饱学之士以毕生所学投付于疮痍的国土,誓死捍卫心中的正道。
时代造人难遇,而无人愿生于水火。
历史的告别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谭嗣同离别前的总总,李敖给了这一段空白深入灵魂的点缀。
他愿如昙花一般,但不愿昙花一现。他愿用血来敲醒沉睡的国人,撼动西太后的魔爪,刺激革命的觉醒,保卫维新的种子……
一走一留,一死一生,
看似背道而驰,但都是前进的方向。
我们是上帝的眼睛,我们在历史的背后翻看着历史的轨迹,
我们都知道谭嗣同的心愿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