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面
看关中人吃面,那是一种享受。
在我们关中人家,管吃面叫咥面。这个“咥”字可有气势。每一个上面都裹了满满的酱一根就是一大碗外地人总在怀疑是面条比裤带宽,还是裤带比面条长,总之关中八大怪就有一句:‘’面条像裤带。的说法,进入饭店不用吩咐,店家会问你大的还是小碗,但是当饭端出来时,你会惊诧,这到底是碗还是盆?甚至裤带面直接上的就是盆,这又是关中一打怪——碗盆分不开。这样做一是量足,关中人有很多大胃王,少了吃不饱,另一个原因是能充分搅拌,使得调料滋味都释放出来。当然用大盆面条能够迅速降温,眼看着秀色可餐,那个人能抵抗这种诱惑,恨不能早早开吃。
浓荫匝地的皂荚树,柿子树下凉风习习,中间是一个闲置的碾盘,碾盘排满从各家带来的面汤和油泼辣子,老少几十个爷们,圪蹴在一起,一例地光着脊背,光着脚板,手里端着耀州产的粗瓷大老碗,碗里盛着满满的面条,饭量大的,面前还摆着相同的三四个盛满面的碗。关中人都是急性子,这些面就像盘着的绳索,被他们连抻带溜地滑进了无底的深井之中,根本看不见咀嚼的,四周一片呼噜之声。当然,他们也有慢咽时刻,甚至暂停,那是卧在脚跟前的花猫盘着尾巴,冲着主人馋相十足地讨要食物时,主人会挑一根面条,细心地吹一吹,降降温,再喂给猫时。吃完了,一碗面汤也被兜底灌进肠胃,抹一下嘴,擤一下鼻涕,站起身来,摆进家门。那时候,人蹲在地上,狗卧在脚下,而鸡跳上碾盘,或墙头,拴在近旁的长腿子驴马,也在啃着树皮,青草。,而树上还有善于歌唱的黄鹂,戴胜鸟,喜鹊卖弄歌喉,那是何等的惬意——这是司空见惯的关中老碗会的场景,它是那样别具一格,那样随性与洒脱。其实,还有一种让人荡气回肠的吃面场面,那是过事时节,几百号各色人等围坐在从村上学校借来的几十张色彩斑驳的课桌旁边,在院子里排成一排,穿梭于饭桌走道的是手里端着盘子,盘中放着九个冒着热气与香气的盛满面条的大腕,饭桌上银丝飞动,呼声大作。院子角落是刚刚砌好的地炉,炉上火苗腾腾舔着一流排开的三四个大锅,锅里旋转翻滚着面条。站在灶头的人手执铁叉翻动面条,等煮熟之后,用大笊篱舀出,摊在两米见方的苇席上脱水,降温。一漏勺大约可以捞起五六斤面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在吼秦腔,端一碗燃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
关中人都是麦面的情人,是它生死不渝的恋人。三秦大地,羊肉和烈酒被赐给了羊兜兜毛巾的陕北汉子;青山绿水,鱼米美味赐给了陕南;留给关中的只有这劲道十足的麦面了。关中人并不抱怨上帝的不公,而是将它的恩赐爱到骨子里。一日三餐吃面,不换花样,也会甘之如饴。没有面,就像没有吃饭,好些关中名人,事干得很大,他们身在他乡,却改不了爱吃面的秉性,大鱼大肉,吃着没有滋味,山珍海味,勾不起他们的馋虫,他们却像惦记情人那样,做着咥面的梦,苦苦挨到回乡时节,他们站在国际机场,电话刚刚有了信号,就急不可耐地给家里人的嘱咐——准备一碗燃面,这些天饿死了。我诧异于远渡重洋的学子让家人捎来一袋正宗的关中面粉。而浪迹天涯的学子接待他们日夜思念的恩师方式却是,大家从各处汇聚一处,人人上手,做一份热气腾腾的饺子,端给老师。这是他们最最珍惜规格最高的待客方式。
2005年,孩子留学首次回家探亲,带来了她们在异国他乡一次文化展示的影视资料。
按照学校安排,圣诞联欢,国籍不同的学生必须在学校划定区域,举办本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活动。越南的水上木偶戏,日本的扇子舞,韩国的绸带舞,泰国的筒裙舞,让我大开眼界,当然,看到来自这个文化时,让过震撼。几个来自中国古城西安的学生每人端一个盆不像盆碗不像碗的,像他们印象中的长辈那样,圪蹴成一个小圈,对准镜头,饕餮一番,呼噜呼噜,痛快异常,身旁是十多个摞得老高的饭碗。这气势震住了所有在场的人。据孩子讲,当时各国的老师学生把他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惊叫声一片,闪光灯不断闪烁。吃面成了最夺眼球的节目。
如果你看过《白鹿原》整个荧屏都飘着面香,电视连续剧《白鹿原》的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吃面时尚。
伙计们,准备好了吗,面来了,开咥!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