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曾经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很有才华,人也很纯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学者。我们曾经有过一面之缘,但是聊起天来却非常投缘。大概就是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
随着聊天次数的增多,我开始询问他的家庭,但是他要么闭口不言,要么顾左右而言他。终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他为何不回答我的问题。他说:太深入的聊生活,美就没有了。
一开始我还不太明白这句话,心想,一切的事物如果脱离了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想起前几年特别流行的一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谓旅行,其实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去看别人呆腻的地方。
上大学的时候,宿舍对面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湖,湖水清澈,不多不少,刚好能看到底,又不会觉得很浅。湖的一圈新修了小道,小道的两边栽满了柳树,每到春天的时候,那些柳树会发出新的枝叶,黄黄嫩嫩的,特别是晚春初夏的时候,有微风吹过,枝叶婆娑,远远的看着,非常有诗意。
有次下课,太阳还没有完全落山,我与同学走回宿舍的时候,看到这个湖,觉得非常美好,就决定下去走一走。我们走到湖边,看着对面柳树在湖水里的倒影,就像一幅画一样,我俩甚至都不敢高声说话,怕惊醒这平静的湖面。我们决定走到湖的对面去欣赏,到了湖的对面,却发现刚才停留的地方的风景也别有一番韵味。
那时候还不懂其中的奥妙,现在想来,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如果是炎热的中午,我走在这细小的柳树下边必然感觉不到它任何的美。我向来是怕热之人,柳树的叶子又是细细的一片,这些才刚种上不到一年的小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为我遮阳的。
所以,当一样东西你考虑到它的实用性时,美也就没有了,艺术性更是无从谈起。
为什么会有许许多多的饮食男女要么精神出轨,要么肉体出轨呢?
出轨的男女,很多时候会因为对方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表情,就觉得遇到了知音。他们从不谈真正的生活,他们只聊各自的失意,极力渲染内心的落寞,让彼此觉得是对方的依靠。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开始聊真正的生活,便会暴露彼此的本性,这个本性他们不确定对方是否喜欢,那就潜意识的把它隐藏起来吧。他们心照不宣,他们闭口不言,以为这样既可以天长地久。
脱离了真实生活的彼此,会觉得对方很美好,因为没有家庭琐事,没有柴米油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就算已经出轨了,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家庭一样,因为他们也知道这种美好是刻意为之。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不确定下一段感情比现在更好的话,那么他肯定是不会轻易下车的。
就像你收藏了一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瓷花瓶,你觉得它很美,但是你并不会拿它来装花一样,美好的东西只可远观。
一个漂亮的姑娘,人人都会喜欢,每个人都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欣赏她。但是,如果你想到,就算这样纯洁美丽的姑娘一样会被某个男人压在身下的时候,这种美可能瞬间就荡然无存了,而且,你甚至会心生厌恶。
现在我明白了朋友那句话的意思,生活与艺术需要一个刚刚好的距离,可以过远,但是绝对不能过近。
正身和实际没有距离,但是美与实际生活有距离,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也产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