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爱的深沉却写的浅薄?从写作这回事到文学种子
写作之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斯蒂芬·金(Stephen King)
文/邵智康
许多人敬畏和热爱写作,但因功力不够,所以写的文章总显得浅薄。可能很大原因在于,没有悟到写作要领,或者虽然有所领悟,但不够深。今天看了《写作这回事》,心情无法平静,有不少感悟,并摘录了一些精彩句子和段落,同时附上自己的观点。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和探讨。
书的作者是有“现代惊悚小说大师”之称的美国作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金大师在16年前所获稿酬已达亿万美金,可见其功绩显赫,其巨人般的高度实在让人难以企及。
在书中,我几乎跨越了作者的全部创作生涯。书的内容鲜活幽默、有趣有料、且极具生活与写作洞见,可以说是精彩卓绝。
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作家是如何成长的,而非如何造就的。但作者也用了轻快的笔触,将创作的心得自然地融进了本书。
下面是我从《写作这回事》中摘录的值得一看的句子和段落(加粗部分),并附有我的书评,和大家分享。希望能为志在踏上写作道路的你带去思考。
P3:
我不认为作家可以造就,不论环境还是个人意志都不能造就一个作家(虽然我曾经相信这些东西可以)。这资质是原装原配的。可这仍然是种不寻常的资质;我相信许多人都至少具备一定的写作或者讲故事的天分,这种天分可以得到加强和磨炼。
评:我个人非常认同作者这段话,尤其是我相信许多人都至少具备一定的写作或者讲故事的天分,并且可将其加强和磨炼。真正的作家不是像现代化工业流水线那样生产出来的。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差异化很大,这跟他们的成长经历、所见所闻、知识背景和时代变迁有极大的关系,也许还有其它影响因素。但成为作家前的漫长的大量的学习过程,是必经之路。多读多写是基础,除此没有其它捷径可走。虽然我不是作家,但对这点深信不疑,你呢?
P12:
创作总是从模仿开始。
评:文学创作我认为和书法、美术创作相近,都要先从临摹开始。比如书法,大概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的副校长有段时间亲自教授硬笔书法,每天放学后在大办公里临摹练习2小时,还包括坐姿和握笔姿势。坚持大约有2个月,这是一个强化过程,为了参加几个学校的书法比赛。往后的日子,我练得少,但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绘画创作,我都无法忘记那段模仿的时光,并心存感激。从文学创作上说,你必须先要有大量的阅读,尽可能熟悉和掌握不同作家的写作技法和文章排铺等。然后才有了创作能力,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P14:
四个故事。两毛五一个。这是我做这行赚到的第一个一块钱。
评:作者在童年时期,有次创作了四个故事,给妈妈看后,妈妈觉得很棒,但不相信这是出自小斯蒂芬之手。于是他又创作了四个故事,这次,他妈妈终于相信并且非常高兴地买下了这四个故事。这就是作者做这行赚到的“第一桶金”。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在兴趣培养方面最好的支持鼓励。当然,我说的并不全是金钱上的鼓励。我相信彼时的小斯蒂芬心里真正想得到的也并非是1美元,而是来自妈妈对他创业的小说故事的认可(斯蒂芬的父亲在他两岁时因欠下大堆账单后抛弃了家庭)。这种认可对于孩子的继续创作道路非常重要。斯蒂芬的妈妈做到了,斯蒂芬也做到了。
P43:
你写故事的时候,是在给自己讲故事。当你修改的时候,主要工作就是拿掉不属于故事本身的内容。
评: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很主观和投入,但回头修改时,因精神不再高度亢奋,思想迸发的激情逐渐退潮,写作者变成了旁观者。这时的作者,大多会对文章进行冷静客观的分析和调整,对于文章的结构和遣词造句,也会有反复修改,以求提升小说或文章的可读性。
P60:
写作是一种孤独的工作。
评:说的太他妈对了。而且也只能是这样。不是嘛?
P62:
对我写出来的东西,我有四层不满意。首先最不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打动不了我。第二点略微重要一些,就是我不大喜欢故事的主角。第三点更重要,我对故事发事的环境,还有全是女生的人物群体不熟悉。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发现这个故事必须写得很长很长才能写好,也许得比《有时他们回来》还长。
评:这是对于小说而言的四层不满意。那对于文章而言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主题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语句是否通顺、起承转合是否精炒等这些方面得出一个满意度分值。
P63: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家对角色的最初认识可能和读者一样是错误的。紧接着我认识到,仅仅因为创作困难,不论感情上的原因也罢,想象力缺乏也罢,就中途放弃一部作品,这样的做法不取可。有时候人就得硬着头皮上,哪怕有时候做事力不从心,仿佛坐着铲屎,使不上劲,但其实干出来的活还不错。
评:做任何事可能起初困难,但不久后,这道障碍会消失。遇到阻碍,硬着头皮也要上,不轻言放弃。到最后,也许你会发现:哇靠,原来我特么写得这么好。
P86:
而我从未停止写作。那时候我写下的东西,有些很平淡,只是试验性的,但是至少我在写。我把那些不愉快的、毫无光彩的草稿埋到书桌抽屉的最底层,又开始写一部新作品。
评:如果写作是你的爱好,坚持写吧,别放弃。因为它百利而无一害。
P88:
一切艺术一定程度上都要仰仗心灵感应,但我相信写作是最纯粹的一种。
评:这很微妙,需要自行参悟。
P97:
写作的基本素材是词汇。
评: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你想要登上金字塔的顶端,就老老实实的垒好脚下的每一块砖头。
P102:
写作很有趣但语法实在是个操蛋的东西。
评:我们是否会感觉有些文章读起来非常舒服,表述非常清晰流利,而有些文章表面上看并无差错,但总觉得读起来有些吃力和乏味。一部小说或文章的好坏,语法是重要的核心之一。
P123:
要写出好作品就必须掌握基础(词汇、语法、风格的要素。)
评:自勉和共勉。
P124:
狄更斯不创作小说的时候,就跟太太创造小孩。
评:这是因为查尔斯·狄更斯、莎士比亚的作品经常遭到批评家们的攻击,因为他的主题和内容太耸人听闻,顺带写出了狄更斯的旺盛繁殖力。作者必是写的夸张了,主要是突出作用。我觉得这句有意思,而且太鲜见,因此摘录下来。
P126:
如果你想成为作家,有两件事必须首先得做到:多读、多写。据我所知,别无捷径,绕不开这两样。
评:多读是拓展思维、集众家所长。多写是勤奋练习,钢琴一天不弹手就无手感,篮球一天不打就生疏,书法一天不练就不稳健,相声一天不说就口齿不利索,道理都懂,不再细说。
P128:
如果你没时间读书,那你就没时间(也没工具)写作。道理就这么简单。
评:读是一种汲取,写是一种输出。汲取的时间没有,同理可得输出的时间也没有。退一步讲,没有大量的读,有什么可以输出的?无论是各时代的作家,还是今天的自媒体们,哪一位不是不停的汲取知识,阅读书书籍。自媒体人六神磊磊只有不停的读金庸的作品,才有持续输出高质量文章的能力;另一位文案自媒体李叫兽在2015年的自媒体大会上明确表示,只有每天不停的学习,才能为读者写出新的文案体。
P135:
尼古丁在加强神经键方面功效很强。当然,问题是这东西在帮助你写作的同时也在要你的命。
评: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生平抽烟无数。但我绝不认为只有大量抽烟才能搞好文学创作。虽然不否认它所带来的功效,但相比之下,我更希望用咖啡来代替。而且最好咖啡也不喝。我认为但凡会让人形成依赖性成瘾的一切东西,都不该去碰。
P172:
虚构的人物是不是直接来自真实生活呢?显然不是,至少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评:纯科幻类的人物应该是虚构,而各类影片中的现实人物,我想多少还是借用了真实人物的性格、外貌、经历等特征。至于把活生生的人完全搬到书中一一对应起来,显然不太可能,否则可能招来官司,或者像作者说的:某个大好的清晨在去邮局的路上被冷枪打死。
P203:
理想读者同样是可以用来检测你小说节奏快慢是否适宜、背景故事是否处理得当的最好方法。
评:有不认同作者这个观点的吗?我想没有吧,至少我没有。许多时候,理想读者充当了美食家的角色。他们会在品尝你的手艺后,直戳要害的指出你菜品的色相、香、和五味。好坏差强分明。回到小说或文章上,就成了结构、意境、和品读值。
以上是《写作这回事》的书摘和我的评论。书读下来,金大师所表达的“写作之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让人难忘,或许每一位有志耕耘在白纸和键盘上的劳动者,都有相同的感受。
这本书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作者创作的成长经历、坚持、心态等。然而可惜的是,这本书对于提升中国读者的写作水平还有不少局限性,比如这是一位美国作家,它的思想和经历均是国外的,而且还因为他是惊悚小说大师,所以无论是文风还是文体,对有志从事写作道路的人来说,还不完全适应本土化的我们。
但我认为写作领域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并且本书属于文学体裁的书,因此它仍然很有价值。同时,我对应《写作这回事》,强烈推荐一位享有海内外盛名的台湾散文家王鼎钧的《文学种子》。
如果说《写作这回事》是告诉你作家是如何成长的,那么《文学种子》就是在告诉我们,在作家的成长过程中,要如何避免少走和不走那些弯路,以及具体要学哪些最核心的写作基本功。比如什么是语言、字、句、语文功能、题材来源、意象,以及各类文学体等。这是一本推荐你用心品读的关于写作技能的书。
以上这两本书均五星推荐。
邵智康,一个互联网、企业、营销、自媒体的观察者和实践者。
题图:斯蒂芬·金成名小说《魔女嘉莉》拍成电影的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