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木读书读书书单

书单丨1月读书总结: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22人  LIZZY小梨

这是一份迟到的一月书单。中间夹着春节假期,然后一晃就到了2月中旬。

2019年的第一个月,我读了8本书。对于我自己而言,算是开了一个不疾不徐的好头,希望接下来的每一个月份,都能hold住这个节奏,坚定而放松地一直读下去。

你们读了哪些书呀?欢迎在文末留言与我分享呀



01. 《夜航西飞》丨[英] 柏瑞尔·马卡姆

柏瑞尔终其一生是自由的,起码她的灵魂是。

无拘无束,像同她一样在非洲大陆肆意生长的一切生物。

她是一个白人姑娘,4岁跟随父亲来到英属东非,并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可贵的20余年。就如译者陶立夏所说:

“这个被非洲领养的白种姑娘,是个灵魂的混血儿,这个特殊身份让她逃脱了西方世界的规范束缚,又拥有非洲无法给予的现代教育和飞行技术。”

她洒脱不羁,永远做着自己最为热爱的事情:比如训练赛马,比如驾驶飞机。《夜航西飞》某种程度上算是她的自传,在这里可以窥见她最为精彩、磅礴的前半生。

读这本书,你甚至无需事先知道她究竟是谁。这不重要,因为她的经历本身已经足够传奇,那些世人所看重的头衔、虚名,于她,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我喜欢她笔下壮丽包容的非洲,喜欢她照片中美丽英气的外表,喜欢她在独自飞越太平洋时对于“孤独”丝毫不逊于哲学家般的感悟:

❝  可能等你过完自己的一生,到最后却发现了解别人胜过了解你自 己。你学会观察他人,但你从不观察自己,因为你在与孤独苦苦抗争。 假如你阅读,或玩纸牌,或照料一条狗,你就是在逃避自己。对孤独的厌恶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一样理所当然,如果不是这样,人类就不会费神创造什么字母表,或是从动物的叫喊中总结出语言,也不会穿梭在各大洲之间——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是什么样子。 ❞

02. 《小说餐桌》丨[美] 黛娜·弗莱德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册子,灵感来自于作者黛娜的毕业设计。

黛娜把50本小说中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的美食都烹调了出来,然后根据小说中的场景进行布置并拍摄。把这本书摊开,右边一页是黛娜的美食照片,左半部分是小说和对应的段落摘抄。黛娜非常细心地顺带科普了每本小说创作背景、小说作者的创作趣闻等等。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还有一点非常棒:在书的最后几页,出版社附了一个译本推荐表。我觉得翻译质量对于一本书来讲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一本书有很多不同的译本,我看书之前都会特意去查一下哪个译本读感会好一些

❝  阅读和饮食是一对天生的伴侣,有着许多共同之处。阅读是消费,饮食同样也是消费,两者都令人感到舒适、放松,都能起到滋养的作用,也都是极大的享受。它们会令你精神振奋或者昏昏欲睡,大部头的书和大餐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 ❞

03. 《如父如子》丨[日] 是枝裕和

一边是6年的养育之情,一边是血浓于水的生育之情,你会选择哪一边?

《如父如子》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只不过,需要做出选择的,并不是两个被抱错的孩子,而是两家父母。或者说,其实只是外表光鲜亮丽、城市精英,内心深处却对父爱抱有负面情绪的野野宫良多吧!

感情这种东西,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整个事件中,小孩子是无辜的,大人也是无辜的。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成长与释怀呀!

看完了小说,去看了同名电影。还是小说的描写更为细腻,情节也更为饱满富有张力。p.s.:福山雅治真的好帅😍

❝  很长吗?抚养庆多的六年,与琉晴分开的六年。究竟应该选择哪一边?说到底,这应该由父母来做选择吗?

但是,毫无疑间,庆多也好,琉晴也罢,都是这人工林中的知了。因大人们的干涉,他们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知了的幼虫应该从哪里起飞,又该飞向何处呢? ❞

04. 《菊与刀》丨[美]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说起日本文化,必然绕不开的便是《菊与刀》这本书。只不过,这并不是日本人对日本文化的阐述,而是由一位美国人站在战后的太平洋彼岸,审视这个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残忍的战争之一的国家,并探讨其民族性。

书中的有些剖析和解读比较有借鉴意义。比如我从中了解到为什么日本是一个充满了双重性格的民族,为什么发动了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以及为什么日本人自杀率很高等等。

不过,介于这本书书写时的特殊背景和历史时期,今时今日的我读起来感觉书里的

很多内容是站在“美国正确”的视角下,去探寻“战犯日本”为什么错误,并不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角度。诚然,日本对东亚各国人民,尤其是对于我国所造成的严重伤害千秋万古都不可抹去,但我不太喜欢把任何一个民族过度“符号化”的文献。每个民族都是鲜活的,我们要铭记我们该铭记的,仇视我们该仇视的,愤慨我们该愤慨的,谴责我们该谴责的,捍卫我们该捍卫的,也要敞开胸襟更加立体地去了解我们该了解的。

05. 《番茄工作法图解》

书中介绍的“番茄工作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治疗拖延症。

“番茄工作法”的核心是计划→执行→记录→分析:把所有要做的事情列在to do list上,然后每天早上从这些待办事项中挑出今天要做的事,列入今日to do,并预估番茄钟(25分钟一个)。

还有一点我觉得比较关键,但作者没有展开细说,那就是对大任务进行分解拆分。很多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我们面对大任务时感到无从下手。我觉得可以将大任务进行拆解,知道拆成一个个以25分钟为单位的可执行的小任务。

所以,我打算这样运用番茄工作法:

收集任务→拆解任务→分配任务→执行→记录→分析复盘。每天结束时的分析复盘也很重要呀,可以帮我们回顾一整天哪些没有做到位,哪些做的很棒可以复用。

❝  什么是番茄工作法?简单说,就是列出你当天要做的事,设置25分钟闹钟,然后从第一件事开始。此外还要有每日回顾、做每日承诺、控制中断、预估要花的工夫等。 ❞

06. 《谈美·谈美书简》丨 朱光潜

看朱光潜先生娓娓谈美,是一种精神享受。

先生从“什么是美”着笔,循序渐进地谈着艺术与人生的不同,美与实用主义的不同,美与科学精神的不同,美在不同人眼中的差异……最终又落回到人生与艺术的关系上。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情”,特别赞同朱先生的这句总结。

艺术、美、人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你用怎样的态度生活,你的生活就会是怎样的。

❝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有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

07. 《城南旧事》丨 林海音

这是一本“致童年”。

大多数人喜欢怅然地致青春,可同样一去不复返的童年——我们至纯、至真、至无邪的那段时光,也值得我们去缅怀呀!只不过,随着成长,随着童年里周遭的人、事、物的变迁与消逝,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童年的记忆,已经零星了。

可是林海音却深刻地记得。她在书中,回到了老北平,回归到了那个乳名唤作“英子”的烂漫女孩,给我们慢慢地叙说着她小时候的人、事、物。此间含着的,不仅仅是一份对童年的追忆,也是她深深地乡愁呀!

她笔下的北平,尚没有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的国恨家仇,只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不疾不徐地为我们展开那不染纤尘的画卷。那里是她的精神故乡,也是她的灵感缪斯。

像很多小伙伴一样,我小时候就读过这本书。只不过,那时尚且不识愁滋味,看的时候走马观花看热闹一般,并没有很深的感慨。

而今再读,字里行间更多的体味到了一种唏嘘:时光那么残忍,一层层褪去了我们的天真烂漫,可又留给了我们什么呢?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

08. 《我不喜欢这世界,我只喜欢你》

1月临近尾声,突然发烧+重感冒,头痛鼻噻到完全看不进严肃一点的书,于是便顺手拿了这本翻了看。

嗯,够甜,够暖,够放松。

这样一本碎片化秀恩爱的书,能在豆瓣上拥有8.0/39738人次评价的成绩,我想大概是因为它恰巧集中了少女们和老阿姨们一点点封存起来的额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之心吧!

我非常欣赏作者乔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我们都是切实生活过的人,知道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如意,可在乔一的笔下,却让人觉得有诸事顺遂般的美好。

并不是生活更偏爱她,而是她能在其他人看来糟糕、抱怨的事中也发掘出小确幸来。

毕竟,生活已经很难了,何妨让自己飘一些?

❝  很多人都说成长残酷,恰恰相反,我觉得成长是世界上最最美妙的一件事——永远有希望,永远不怕输,那么多的绚烂风景,只有长大才能摸得到。 ❞

以上就是我1月读到的8本书了

你读了哪些书呀?

欢迎在下面留言告诉我呀~

 The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