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咖孟浩然:前半生不害怕,后半生不后悔(三)
文/麦大人
05
长安城一片繁华,此时的孟浩然却无心浏览,快乐不属于他,悲伤才是。
带着失望的心情,他来到了东都洛阳,想在达官显贵里谋求一个职位,但奔走半年多,依然毫无结果。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这首《自洛之越》,表达了他当时的落魄心态,人生遍地都是苟且,唯有诗文和旅行不可辜负,于是第二次漫游吴越去了。
不管心中有多少不快,看到江南的小桥流水,名山古刹,所有的烦恼都一扫而空。
一日,孟浩然来到临安往西的建德江畔,赶到这里已经漆黑一片,只好寻觅店家住下。白天纵情山水无暇他顾,可到了夜晚,思家的情绪油然而起。
辗转难眠之际,只见天上一轮明月高悬,远处的天际竟比附近的林木还要低,凝神望着近在咫尺的孤月,他缓缓地念出了这首五绝名篇《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数年过去了,孟浩然既痴迷于当前的景色,又对未来的人生一片茫然,江南美食美景固好,但终非久留之地。
“身在曹营心在汉”,带着一颗入世的心,走在出世的路上,如此患得患失,玩起来怎会痛快?
于是他从越地返家,途径九江时,望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心中的思绪也随之飘忽,留下了《晚泊浔阳望庐山》: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作为山水诗的代表,孟浩然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下笔的机会。
这首诗写的很超脱,色彩素淡,浑成天成,这正是前人所称赞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境,淡化了景物形貌的刻画,注重传神。
同样是写庐山,李白的写法就截然不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望庐山瀑布》,直接刻画形貌。
北宋的苏轼也有写庐山的名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比起山水形貌的刻画,给我们留下更深印象的是理趣,是因景而得理。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结果就千差万别。
06
733年底,这一年孟浩然45岁,带着复杂的心情,成为“长漂”一员。
其实在来长安的路上,他就写了一首“干谒诗”给当朝丞相张九龄,想通过对方的引荐,步入庙堂。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就是这首大气磅礴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成为千古“干谒诗”的典范。
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像这类带有目的性的诗作,一般都流于形式,孟浩然这首写的极度委婉,不着痕迹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因此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写景抒情完美合二为一。
似乎这一生注定与官场无缘,应试毫无例外地再次落榜。
好友王维听了解到他的遭遇深表同情,于是就邀请他来自己的官署坐坐,两人作为山水诗的扛把子,自然不缺话题,喝喝茶,聊聊诗。
就在他们谈得正尽兴的时候,不想有人高声大喊:“皇上驾到!”
作为一介布衣的孟浩然,自然不能随意见皇帝,匆忙之间就钻到了床底下。
一进门,唐玄宗就瞥见桌上摆着两杯热气腾腾的茶水,眼睛扫向王维,王大人只得如实禀报。
李隆基心情大好:“朕早就听说此人了,不想今日竟再此偶遇了!”
王维心想,这下机会来了!
孟浩然无奈,只得从床底爬出来,头上还沾了几丝蜘蛛网,对着皇帝略微尴尬地笑着。
唐明皇倒也大度,也不计较这些,颇为关切地问:“你的诗写的很好,最近可有新作,给朕瞧瞧?”
孟浩然急忙答道:“有有有……”
不知是太过紧张,还是情商太低,一张口就变成这样了: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当皇上听到第二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时,顿时龙颜大怒:“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明明是你不想做官,朕并没有抛弃你,怎么可以赖到我的头上呢?
撂下这句,大老板拂袖而去,孟浩然还有机会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