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简书

一些有准备的话究竟对谁说

2020-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叁拾贰加

知道简书这个地方不是一天两天了。却始终没有落笔。

开篇,扉页,新的开始。总而言之,在这个空白的地方填点什么的时候,总想有一个漂亮甚至华丽的开场白。可思来想去,越纠结就越咬文嚼字,写了删,删了写,或者想找以前的东西来充充数,到最后都作罢。

就当作新的日记吧。

写日记的习惯从小就有。小学是老师要求要写,写完还要交上去批改,每一篇后面都有一个用红色圆珠笔写的大大的“阅”。后来就成了习惯,所以作文这道题目从来都不是我的难题。初中时因为有了少女的悸动,和朋友们也都有书信往来——那是一个盛行纸笔信件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email,每一个字都是用钢笔一笔一划认真写上去的。还有一个特别的称谓“笔友”,现在估计都很难见到了。也有很多不能跟别人说的话全都写在日记里,文字成为一种宣泄的方式。

真正飙字的爆发期在高中。早恋、学艺术、名次垫底等等这些标新立异的事件出现之后,就有了更多想记录的东西。也更有时间了。郭敬明、韩寒、安妮宝贝等作家的书开始畅销,给我们这些青春的男男女女无尽的想象。那时候艺术生高考不用考数学,所以数学课就成了我堂而皇之写小说的时间。记得数学老师几次带着遗憾的口吻看着我说:“又写小说呢?”但由于声音音量的缘故,周围很多同学都听成“又写情书呢”,搞得还蛮尴尬的。好像是从那时起,我的日记就越写越长,以前一本日记能写两年,后来发展成一年要写两本。再改不回来了。

后期BLOG的兴起,替我省了很多纸张。最初在网易日记,后来关停了,日志什么的也都不见了。然后选择了新浪,从2005到2010年,整个大学时代,想得知朋友的近况几乎全靠博客。也认识了几个远方的网友,大家都是因为文字才惺惺相惜。再后来,慢慢的大家就都不写了,也许是因为毕业了,没有了那么多的闲情逸致,也没有那么多闲散的时间了吧。直到现在已经无人问津。前两天我还跑去从前的博客,心血来潮想重新拾起,才发现系统已经无法发表了。

也许是受《三十而已》钟晓芹的影响,让我发现了简书。我猜钟晓芹的一百五十六万一定激起了一大批还有文学理想的人们,不单单是因为那一大笔版权费,更是因为随随便便就成功的侥幸心理。古老的歌词上唱到“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所以我也不奢求自己能成就点啥。现在网络正流行的都是些微博、朋友圈、轻博客等等,似乎整个世界都已经进入快节奏,一张图片,只言片语,足以能表达当下的心情。真正能静下心来写点啥的,仿佛越来越少了。真正静下心来能读点啥的,也越来越少了。那些小说app上,浮夸的书名和毫无营养的内容只供饭后消遣而已,真正好的文学也越来越少了。

入驻简书,只是想找个能让我继续写下去的地方。如能交三两契合好友,更佳。

我是个很懒的人。懒得探寻真知,懒得拯救地球,所以注定会一事无成。所以想了很久的华丽词藻也没什么要紧了,只把当下想说的话说出来就好了。日记嘛,主要是记日子的。我记性不好,需要用些文字的方式来代替回忆,日后也好有个念想。所以,那些准备好的话无需对谁去讲,日常的碎碎念也不过是给多年后的自己。

夜深了,简书,晚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