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有个林寨
浰江是东江的一条支流,穿越林寨街道由西向东,汇入东江。站在林寨镇的街道旁,瞭望穿街而过的浰江,隐约感觉到当时航运繁忙的景象。古代的船家驾船到广州做生意,背井离乡,抛儿弃女,长期漂泊在外,确实是一种无奈,要不然《浰江船谣》里的歌词不会那么凄苦悲凉的。浰江浇灌和养育了沿岸的几个镇子,为他们带来繁荣,带来经济效益。所以有钱人就纷纷建大房子。
之前就听《百家讲坛》节目河南大学的王立群讲过,说林寨的由来,他是一个兵营演变而来的。秦始皇派赵佗带领五十万大军收复岭南,完事后,这些人就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最早的客家人。赵佗派一个姓林的军官来管理这片兵营,这里就叫做了林寨。这是有确切记载的。
林寨镇兴井村古村落的四角楼很具规模,据说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地方有二十多座这样的楼房。几乎每一座建筑都在一千平方米之上。不过之前我听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走进古村落,人口稀少,一片萧条,旧墙上满是文革标语让人产生错觉,仿佛看到一个移动的文革博物馆。还真是这么个情景。什么“狠抓阶级斗争,深入继续革命”“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等等,不胜枚举。有一个叫做“司马第”的建筑曾经就是大跃进时期的公共食堂,大食堂的牌子赫然在目。
谦光楼是典型的大富户人家,五进三栋、11个天井18个厅堂。光听这数字就够让人晕眩,那得花多少钱。其实五进并不是进五道门,而是三道门,还有两道门是侧门。屋梁石柱都饰有花纹,屏风牌匾镂刻木雕,金漆油刷,窗户和柱子梁等多采用镂雕和浮雕的雕刻手法装饰,做工极为讲究,线条非常精致。四条骑楼式回廊很有点欧式风格,回廊扶手采用瓶式石柱,雕花栏杆,典型的欧式风格。大堂墙上好多知名人士的照片足显示其荣耀。不过最后有一个什么保安队的副队长,感觉这个名人有点牵强。后来听说当时盗贼横行,保安队长那是很受人尊重的。不管怎么说,这是一家望族。
本来打算要住一晚,乡村的夜晚异常宁静。但是因同伴要赶回惠州,所以,我们也只好放弃住一晚的想法。看完古楼,到贝墩泡正宗的野温泉。一进入包间,温泉老板开始放水,浓烈的硫磺味刺鼻而来。据说这是最最原生态的。我记起在惠东的安墩也有类似的温泉。每位20元,便宜的令人不能相信。
这次出行时间仓促,没有多做计划。临时决定后召集人员。本来计划两部车八个人,结果只有五人合并为一部车。到也方便出行,用不着对讲机联络。由惠州四角楼上G25高速过河源转入粤赣高速,在合水下高速,走大约三十公里先到达彭寨。
到达彭寨的时间是十二点左右,正是午饭时间,距离我们的目的地林寨还有十几公里。彭寨的全牛宴曾经多人提起。因此,说什么也要找一家知名餐馆饱饱口福。经过多人指点,找到一家叫做“广明”的餐馆。设施简陋,卫生条件也一般,环境较差,老板却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老板姓陈,但不是兴宁的。他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据他说开餐馆已有些年头了,常有远近食客慕名而来,更有广州深圳的驴友远涉千山万水一饱牛肉的口福。点菜后,老板拿出他自己泡制的米酒招待我们。当他听说我们同行的美女悦晨是湖南人的时候,打开了话匣子。老板说,湖南人有情有义,最讲义气。但有一样,脾气暴躁。他说,他的女友就有一个是湖南人。
我们几个一听就来情绪了。怎么还有几个女友吗?老板笑而不答,继续聊她得湖南女友。聊的兴起,出去又拿了一些酒来,与大家共享,还说这酒算他请客,是免费招待大伙。正在这时,电话铃响了。老板示意我们不要说话,神秘地说,看看,来了。我们纳闷啊,谁来了?他说就是湖南女友哦。真给你们念叨来了。老板对着话筒一阵寒暄,邀请人家女孩子吃饭。随后急急忙忙出去了。我们窃窃偷笑。老板的摩托车呼啸着,绝尘而去。
我们酒足饭饱,老板应该干得正欢。这里的牛杂真是名不虚传。狼烟不停地赞美到,嗯,有牛的味道。一个阿婶进来结账,狼烟说这个应该是正式老婆吧。几分钟后,我们行进在通向林寨的乡道上,回味着牛肉店的美味,想象着牛肉店老板快活的的表情,很快就到了林寨古村落。停车场设在一家陈姓的大户人家的门前。好大一片停车场上寥寥几部车都是来自深圳东莞的。门票三十,五个人一百五。事后才发现,买票纯属多余。条条道路都可以进村,根本就无人看管。
进入村子里,一栋栋的白墙灰顶的四角楼映入眼帘。建筑的四周都是水塘或者水稻田。此时的稻子已经收割完毕,田里是剩余的稻梗,水田里的水已经干枯,看上去是裂开的龟纹。夕阳西下,为白色的土楼披上黄色的外罩,看起来很有层次。一处残垣断壁矗立村中,几只叫不上名字的鸟落在上面,给这个本来就人烟稀少的村落增添无尽的落寞与荒凉。白色的围墙很高,目测一下足有十多米高。没有窗户,只有瞭望孔和枪眼,可想而知古代的居民时时刻刻都要跟强盗土匪做抗争。客家人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同抢匪作斗争的历史。在岭南,几乎所有的民居都是这个样子。记得去年到永定土楼时看到的也是这些,建筑风格以防御为主。反而北方的四合院相对没有这么壁垒森严的。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法律有时候很难企及,不得不靠民间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建筑物内部除了镂雕和浮雕这些手艺人的作品外,那就是书法题字了。好多门匾悬挂于墙上或者门上窗上。 有的字匾浅显易懂的,有的就晦涩难懂,太有哲理了。比如有一块匾上书十个字“美在其中”,一看就明白,就是那个其字上面有个竹字头。还有一块边上写的是澜桂什么芳,有点港味。
穿过一片水塘,一片开阔扩地,一簇完整的白墙灰瓦建筑矗立眼前。虽然也是标准的正方形,四个角上有瞭望塔,但外墙似乎低了点,不如其他的楼建的那么戒备森严。正门上方提有“颍川旧家”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这是一座为数不多的建于民国的建筑。
“颍川旧家”四个字很有来头,有人说是民国的军阀谭延闿提的,又有人说是他弟弟叫谭泽闿的提的。落款很高,看不清楚,反正是名人。记得东江散步先生有过一篇文章,就此匾是否出自谭延闿手笔做过论证。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如既往的排水池。上方露天,水池边沿有通向院外的管道。我每每看到这些就会佩服古人人定胜天的精神。同时我又疑惑,在北方的四合院落里,他们是怎么排水的呢?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的院子中间也有一个坑。
厅中有槅门、屏风隔扇、窗户,这些没有什么两样,还是要么镂空雕花要么是浮雕,并都题有字匾,“公忠报国”“勤俭持家”“孝友传家”“惟怀永图”等以自勉。“公忠报国”这个提法第一次看到,不知道出自哪里。以前听惯了精忠报国。由于建筑年代靠近现代,颍川旧家防御性已减弱,设计上更注重美观实用,外面一排三个门,在横屋可直接从侧门出入,不用绕道正门,水井也建在门外余坪中,减少了屋内潮湿程度。天井都比较大,增加了通风和采光面积,更便于居住和使用。
浰江的浰字极为少见。打拼音要翻过去十几页才能捡到。浰江的水运给沿岸的居民带来商机。他们南下做生意,赚了大钱,回到故里大兴土木,建起一座座的土楼。林寨的富豪最多,他们不仅将赚来的大笔资金投入家园的建设,建设学校,还有好多富户拿钱给孙中山搞革命。县志有记载,以几家陈姓大户捐出的款项最多。
俱往矣。今日的楼盘再过若干年,能有几个会成为明日的四角楼呢?或许有可能。再过六百年,东湖花园也许会被列为国家保护的遗产什么的,在附近建一个大门买票,前提是别的小区毁于战火,或者城管的执行队没有来强拆。秦皇和赵佗还有那个姓林的将领做梦也想不到当初的荒郊野外鸟不拉屎的不毛之地会成为今天人们休闲游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