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埠记忆 | 「植树代桩」——为沈城留下一片绿荫
清末时期,奉天筹办商埠,划城西边墙外一万余亩为商埠地,沿界边设立标桩,以示界限。
商埠地界标为石制,长条形。沈阳市档案馆现保存一段界标残碑,正面刻「奉天商埠界」,碑顶部刻编号——「第五十五号」。据考证,全埠共设有81个标桩,平均每300米一个。
商埠地界标残碑,现存沈阳市档案馆 商埠地界碑顶部编号——第五十五号 因商埠地西邻日本「满铁附属地」,随着满铁附属地「市街计划」的开展,多次发生蚕食、侵占商埠地,肆意扩大占地的界务纠纷。为巩固边界,杜绝侵占,1917年,奉天商埠局在两界之间修筑一段土路,作为分界线,人称「国际大马路」(现和平大街中段)。不久,满铁也平行修筑了一条马路,时名「东五条町」,两条马路中间立有界标,将两侧道路隔开。 原七经路,现和平大街 由于埠地界标两侧人马往来,标桩缺失、移位的事件时有发生。1922年4月,奉天商埠局提出「沿埠地界标栽种树株」的建议,并制定「植树代桩」具体方案,报省长公署核准。具体内容是:
1,栽种路线:商埠地靠近满铁附属地一侧,「西北起自十二标桩东,过中国土路警察派出所而向西於大马路,复西南转折经浑河北沿,至日本铁路线为止。全长1994丈(约6647米)」。「每颗树株间隔一丈五尺(约5米),共栽树1303棵」。如图:
3,包活期限。鉴于以往马路两旁当年植树,当年枯萎的教训,商埠局提出:与施工方订立合同,自竣工之日起,需「包活一年」。即春季栽树,历经一年人马损伤,土质适宜等考验,缺者随时补栽。
对于商埠局呈送的「植树代桩」方案,省长张作霖原则上是同意的,但认为此次植树与普通植树不同,须着眼未来,确保成活,而「包活一年,期限过促」,因此令商埠局「另议包活日期,呈复候夺」。
根据省长公署的指令,商埠局重新进行了考量。虽然包活一年为期较促,但包期长,价格就高,经核实工价,商埠局列出包活一年至三年不同的价格表,呈省长公署,供其采纳选择。
张作霖转批给财政厅长王永江:「呈悉栽植树株,自应以每株包活三年为合格,惟表中所拟工价是否核实,候令经财政厅核复,再行令遵表」。
财政厅长王永江接到公函以后,当即派员赴商埠局,共同勘查植树路线。根据勘查情况,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植树经过路线,「半为人马往来之区,树株易受毁伤,若采取包活办法,植树人加意保护,保活似有把握」。二是不论包活二年、三年,「都是第二年所损树木,第三年补栽,第三年所损,第四年补栽,年接一年,可达六年之久」。三是「不如采用保活一年办法,价格稍多些,加上一年保管费,到明年春天,缺者令其补栽,由补栽之日起,仍需保活一年,虽名为一年,实则保活二年、三年也。及至三年后,该局于补栽地点格外注意,择段看护,官家费款不多,树苗且易保管,于办事手续又不至窒碍」。
王永江的精细分析和周到安排得到了张作霖的认可。至此,从1922年春季开始,商埠界「植树代桩」全面展开,经历年细心管护,及时补栽,界树长势良好,明显茂盛于其他路段的街树,在商埠西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有效阻止了满铁附属地的非法侵占。该植树路线原设埠界标桩,逐步被新植树株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虽经历史变迁,政权更迭,原来所栽的柳树也替换成了杨树,尤其是和平大街中心绿化带中茂密的树丛;南京街两旁曾经遮荫蔽日的大杨树,这些记录着商埠文化风貌的历史遗存,都给沈城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和平大街中心绿化带景观南京街街树景观
遗憾的是,在2007年南京街拓宽改造时,这些大杨树被砍伐殆尽。
「植树代桩」,的历史,是沈城人民抗争日本殖民统治,自主建设城市历史的缩影,这些记录商埠文化风貌的历史遗存,应很好的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