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相伴知己同行《聚贤堂》
人活一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绝大多数的人是旅途的过客,留在记忆里常来常往的人才是朋友。凡尘一世,遇见是缘;凡尘一生,好友相伴是福。
高喜占作品常听人说,朋友是生活的见证者,真正的朋友会用宽大的心接纳对方,让人感受到友情的温暖。
高喜占作品真诚的朋友是旅途的良伴,真诚的朋友会让友谊之花越开越旺,友谊之树越长越高。
高喜占作品童年的朋友最难忘,几十载春秋过去,仍如一杯浓茶,馨香萦绕,引人反复品味。生活中的好友像风筝,彼此相连,彼此照应,彼此相倾,朴实无华。
高喜占作品人生百年,交上好友不易,成知己更难。贫困颓废时,得一知己,激励心志抱负,应是人生之幸;孤独寂寞时,知己相伴,共话趣事,驱走愁忧,应是人生之喜。知己如初春的花,淡雅的清香飘然而来,惹人沉醉。来到世间,一路行走,一路遇见,缘分让人相识相知,人人都有得一知已的期盼。知己不一定时时相守,知己是一个人,更是一份缘和情。顺境时,共同分享,共同微笑,是知己;逆境时,能一起度过难关,走好未来的路,更是知己。
高喜占作品培根说,“人没有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是的,人生不仅要有朋友,也应该有知己。真正的知己,总是互相信任,一起进步。知己是一面镜子,能显现自己的不足;知己是旅途的驿站,可随时停留,歇歇脚步;知己是心灵的港湾,无论何时,可遮风挡雨。
高喜占作品大唐王勃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句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如许,江山也难阻的情景。真正的知己与距离无关,只要在四海之内,哪怕天涯海角,也近似身边。
高喜占作品有人说,知己如同一把伞下的两个身影,总是并肩同行;知己如对视的两双眸子,总是真心相望;知己如无法割舍的心灵向往,长久在心,念念不忘。
高喜占作品人生路漫漫,因为好友,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因为知己,我们不再孤单迷茫;因为好友,我们相互促进;因为知己,我们渐渐走向纯粹和深邃。
高喜占作品罗曼•罗兰说:“有了朋友,生活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古人云,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人生离不开朋友,朋友间的友谊需用忠诚去播种,需用热情去浇灌,需用爱心去培育,需用宽谅去维护。
高喜占作品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的确,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相互了解是朋友,相互理解是知己。人生的快乐是在坎坷的路上遇上患难与共的朋友;人生的幸福是在不幸的路途拥有一位为自己拭去泪水的知己。
高喜占作品人间之缘,有聚有散,相交在缘,相处在惜。雨雪见真情,平淡现真心,真心露真情,真情知真人。一生中,能成为贴心的朋友的人不多,能成为一生知己的人更少。
高喜占作品唯愿花常开,人常在,若今生为好友,且行且惜;若今生为知己,永不相负。
高喜占作品高喜占(Gao Xi Zhan)
高喜占,祖籍山东省莱芜市,师从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刘东瀛教授。进修于中国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首届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工笔画学会理事,沈阳画院画家,中国雨林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历年参加中国美协代表作:
2006年《晨曦》入选全国第六界工笔画大展《辽宁优秀奖》盘锦。辽宁美术馆;
2008年《晓霜初降》获“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项》盘锦,辽宁美术馆;
2009年《晚秋》入选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辽宁铜奖>上海。艺术博览中心;
2010年《寒秋三鸭图》入选全国第十六届亚运会中国画展《广州》;
2010年《家园》入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展,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
2011年《蓄芳待来年》入选全国八届工笔画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1年《秋高鸡爽》入选建党九十周年晋京展(辽宁优秀奖),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1年《秋秸垛下的守护——2》入选中国花鸟画展。南昌,江西美术馆;
2013年《秋高鸡爽》获全国第九届工笔画展“优秀奖”(最高奖项)。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4年《秋高鸡爽--三》入选全国第二届工笔画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出版及学术展:
2007年《美术大观》第四期及《航空之旅》第十期均有专题报道。
2007年出版《高喜占工笔画作品集》。
2010年在沈阳电视台对作品及本人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1年在《鉴赏与收藏》杂志第八期进行了整体刊登。
2011年出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图册,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年沈阳棋盘山举办个展。
2013年中国当代著名工笔画家‘悉尼展’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2013年当代中国画60名家精品上海签藏展。
2013年《凯风和鸣》首届全国中青年花鸟画提名展,北京,保利美术馆。
2013年《大美西双版纳》全国工笔画学术展,北京,军事博物馆。
2013年中国当代绘画精品‘澳门展’,澳门威尼斯人酒店。
2015年情系西双版纳“全国白描写生作品展”北京,民族文化宫。
2017年香港全球水墨大展。
作品多次发表于《沈阳日报》,《辽宁日报》《美术观察》《中国书画报》,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
《聚賢堂》經典傳承编辑:聚贤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