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你可以学,但小米我劝你别学...

2018-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财智商学院

最近小米上市箭在弦上,许多人又开始讨论“小米模式”。当然,现在已经很少讲“粉丝经济”和“口碑传播”了...大家谈论更多的,其实是这三组关键词。

生态链: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什么都能做。

性价比:产品不比别人差,但价格要便宜得多。

互联网企业:不通过卖硬件来谋利,而是通过互联网相关的配套和服务。

01

生态链

在营销界,小米的生态链一直饱受争议,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它似乎违反了定位理论,踏入了品牌延伸的陷阱。

早在2015年,特劳特的中国合伙人邓德隆先生,就针对小米的生态链计划提出过“警告”。他认为:小米应该回归自己的优势业务,把自己聚焦定位成“互联网直销手机”,而不是什么都去做。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说邓的观点是比较狭隘的——他还是在用“品类思维”去理解小米,甚至去理解品牌和定位。(且不说“互联网直销”这个概念是否具有很高的壁垒吧)

其实,小米生态链即使是做到今天这个规模,也依然没有违背定位理论。只不过,此时的“小米”早已不代表“手机”这个品类,而是“性价比”这三个字——任何一个产品只要贴上小米的牌子,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它肯定非常便宜,并且质量不会差。

是的,所谓的定位,归根结底就是消费者脑中一个鲜明的认知——它既可以是一种品类,也可以是一种特征,甚至还可以是一种行为或场景。

所以,并不是说一个做手机的品牌就只能一辈子只做手机。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一定要明白当初是什么导致自己的成功。到底是“手机”这个品类?还是“性价比”这三个字?

02

性价比

“性价比”是个非常特殊的属性,它的杀伤力几乎高于其他任何一种产品属性和营销手段。(也许跟“降价促销”“N级分销”有得一拼)

不管你处于哪个行业,如果你要问我:

我们公司准备像小米一样推出“高性能低价位”的产品,你认为它会有市场吗?

那我现在就可以明确回复你:有,而且这个市场很大!(也许奢侈品除外吧)

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产品,这几乎是所有消费者的终极梦想。

毕竟,这直接关系到“钱”啊!

但话又说回来,我不主张走“性价比”路线。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之所以每天讲品牌,讲营销,不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叫的上价吗?为什么现在又倒回去想着卖便宜货...

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策略对99%以上的企业来说,都不合适。

企业有三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卓越的基本策略:成本领先策略,差异化策略,集中策略。

要想实现类似小米的“性价比”,就必须重点运用成本领先策略——只有先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比对手更低的范围,才可能以低得多的价格把产品卖出去。

当你也准备走“性价比”的路线时,最好先问一下自己:我的综合成本是否能比所有同层次的竞争对手都低?

很明显,绝大部分企业都不能...

小米你别学,海底捞可以学

并不是让企业去学海底捞的服务或文化,而是去学它的竞争策略。

很多人、很多公司每天都在坚持做“正确的事”,但最后之所以变得一文不值,就是因为他们没明白这个故事中的道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你能做什么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你的竞争对手。

很多公司要推新品牌,都会先让市场人员做调研:“消费者最看重这种产品的哪些属性?在消费者心中,什么样的产品才是好产品?”等之后出调研结果了,“哦,原来消费者最看重这个属性啊!OK!那我们就主打这个属性!”

这就是所谓“正确的事”,它们不曾明白:消费者认为某个属性更重要,很可能是因为你的对手也在强调这个属性,这是别人的领地

而那些“不正确”最终之所以生存下来,并不是因为傻人有傻福,而是它恰好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这就是差异化策略的精髓,也是海底捞策略的精髓——在海底捞出来之前,如果要问人们好的火锅店应该是什么样?那大家肯定都会说“味道好”。于是,几乎所有火锅店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在“味道”上。而海底捞却另辟蹊径,把注意力集中在“服务”上,所以才更容易脱颖而出,成为最大的火锅品牌。

为什么主张差异化策略?就是因为它(和集中策略)才是真正适合99%企业的策略——别人强调这个属性,那我可以强调另一个属性;别人主打这个市场,那我可以主打另一个市场。这里有非常多创新的可能。

03

互联网企业

与其他仅仅是利用互联网来做推广和销售的企业不一样,小米是一家真正的互联网企业——它是一个平台。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标题是“互联网思维,不知害死多少企业”。其实,更加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平台思维,不知害死多少企业”。

因为平台始终是少数的(如果人人都去做平台,那谁去做内容呢),并且它还具有马太效应,所以它跟成本领先策略非常类似——只适合少部分企业。

另一方面,小米之所以一定要把自己归类为互联网企业,其实跟它的“性价比”策略也有一定的关系。

由于走了“性价比”路线,小米的总体利润率是非常低的,只有6%左右。而其中硬件部分的利润率更是只有2.8%,这比很多活的还不错的传统企业低了10倍以上(比如戴森和OPPO,利润率都在30%以上)。所以在盈利方面,它更多只能靠软件。

当然,还有一点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小米之所以敢顶着如此低的利润率,是因为它跟亚马逊比较类似,不太关注利润,而更加关注“流量”——自由的现金流。

为什么?

因为别人的“赚钱逻辑”就跟大部分企业不一样——小米最核心的业务既不是软件,也不是硬件,而是投资,是对资本的运用。

如果把企业比作赌徒,那小米就是一个并不关心自己能从赌桌赚走多少钱,而更关心自己手中还有多少筹码的赌徒...

是的,小米的种种特征,都让我们无法用常规的思路去理解和评判,它完全是个“新物种”。

也许这个品牌可以成为极客们心中的信仰,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它绝对不是值得效仿的对象。

毕竟,你并不是那头既能遇见风口,又刚好长着一对翅膀的猪...

 新班推荐 

一、产业升级EMBA总裁班

全面认识企业经营九大关键问题系统化学习工商管理课程,帮助企业家提高管理思路水平,针对性解决企业规范化发展难题,得到解决方案。

二、后EMBA经营创新董事长班

经营者如何轻松驾驭金融工具为企业发展加速、升级互联网工具实现品牌营销裂变、利用管理工具优化公司内部结构,把握前沿视角,实现快速盈利,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 课程咨询:康胜老师18072712292(同微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