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70|活成孤岛的老子,耸立的巴别塔
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巴别塔》,布拉德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美女帅哥的组合,没有香艳的桥段,以沉闷克制的氛围讲述了一个悲哀无望的故事。节奏缓慢阻滞,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互相不能理解,全片沉闷压抑的寒彻心底,只想弃剧。多年后回想,情节半懂不懂却难以忘怀,也没有勇气去再看一遍。
理解和懂得,属于人类本能的基础需求层面,有时候懂甚至比认同更重要。你可以不认同我,只要你懂我在说什么,就已经足够。《关键对话》只身去战区的谈判专家,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真实的一言不合就要爆头,不仅顺利赢得谈判,还赢得了对方最高礼仪:一顿饭。凭什么?靠的是共情和理解,是我对你们所处的环境、遭遇理解,知道你们的痛苦、委屈。仅仅是自己的痛苦被人看到,战区的暴民放下猎枪,愿意双方坐下来谈谈条件。
懂,是一件多么需要被重视的心理需求。
现在,人类对懂的需求更高,更严苛。不懂,已经成为了原罪。男女之间,盟友之间,朋友圈之间。朋友圈里一言不合拉黑取关的有多少?人们已对懂失去了耐心,只要观点不同,先拉黑了再说,懒得废话。懂,已成情绪价值里最稀缺的资源。
巴别塔是什么?
《圣经》第11章故事中人们建造的塔。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互相不能沟通理解,就能达到分崩离析,造成猜忌疏离,最终达到从内部瓦解同盟的目的。不费吹灰之力,上帝深谙人性。
老子亦如是。前69章洋洋洒洒,反反复复,苦口婆心,到了本章,老子认怂了:我说的话非常容易懂,也很容易实行,但是,天下人却既不能理解,也不去做。不理解我也就罢了,互相之间也是各说各话,互不理解,只会掐架。
老子说对了一半。知道老子在说什么,还是很多的,能深刻懂得老子之道的就很少了。懂的这部分人,能如此去做的,更是少之又少。但更大的可能,不是他们不理解,而是知易行难,要去做千难万难,都会选择容易的那条路。
但这没有办法。老子已悟道,想要把悟到的道直接传道,两个人天灵盖一碰用内功相逼就可以传播思想,那是武侠小说的情节。现实的情节应该是《遥远的救世主》芮小丹的明白:“只有我自己悟到的,才是我的,才能去做到。不是我自己悟到的,给了我我也拿不住。”
就像读《道德经》的我,读了无数遍,听了无数遍,也才懂得一点皮毛。但认同和做到依然是两回事,现实中遇到火烧眉毛的事情,我能参照道,遵循道吗,难。就像大家都知道环保,碳中和很重要,知道极端气候变化都是来自我们每个人的贡献,但在让你出门自带环保袋,少用塑料袋这件事上,都会不高兴,不愿意,不执行。
说到底,依然还是没有悟道。
怎么办呢?老子也早已有答案:上德不德。即使你会遭遇毒打,会被糟糕的对待,做了无济于事的事得不到任何回应,但你依然应该去做。因为那是你的本能,是你的价值观,是你应该去遵循的对待万物和世界的态度。就像已悟道但对世界无力的老子,被褐怀玉,依然留下了众人皆知,少有人走的路。
道德经-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注解】我的言论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天下人却没有办法理解,也没有办法施行。不同的主张各有宗旨,不同的行为各有根据。正因为人们互相间不理解,所以没有人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见,能效法我的人就更显珍贵了。因此,圣人总是外穿粗布衣服,怀内揣着美玉。
image.png